今天我是“小当家”
【新春走下层·今年寒假孩子们这样过4】
“快起床,吃早饭喽!今天我当家,你们上班可别迟到!”
端出香馥馥的煎荷包蛋,在餐桌上摆好面包片,1月26日,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二小四年级一班的朱秀琪做好早餐,张罗着叫爸爸妈妈来吃。
千辛万苦不如当家做主。一顿看似简朴的早饭,小秀琪早晨六点便早早起床,做好准备事情。“打鸡蛋时要放点葱花和盐才好吃,这是我前几天刚学的‘新招’。”小秀琪拿起鸡蛋挨个磕破,把蛋液倒进碗里、加上佐料,然后麻利地倒进锅中,用筷子战战兢兢地搅拌起来。
“我们学校部署的寒假实践是做一名‘小当家’。一最先爸爸妈妈听了直乐,说我是‘小鬼当家’。现在,刷碗、洗衣、做饭……我都醒目得有条不紊。”说罢,小秀琪满脸自满地拿出自己的设计本。掀开来,一项项家务活在纸上排开,时不时还插入几句“温馨提醒”。
把快乐和幸福都揉进面团里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一家馒头店制作的喜庆馒头。 2008年,原本和丈夫做装修生意的荆长艳看到了大馒头里蕴藏的商机,决定回家创业。 十几年来,通过“政府搭台、商户唱戏、居民受益”,王哥庄的大馒头逐步走入千家万户,成为青岛特色产业。
“年夜饭菜单”——掀开本子的另一页,几个彩色大字格外醒目。土豆丝饼、红烧肉、清蒸鲈鱼、拌花菜……不等记者启齿,小秀琪便自动“坦率”:“这些菜我可不是都市做,但爸爸说他帮我打下手,还让我跟他一起去采买,我们一起做一桌年夜饭。”
让孩子实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把劳动教育融入一样平常生涯。随着“双减”政策不停深入落实,孩子们不再专一于文化课补习班,家庭成了他们自然的实践课堂。
“欠妥家不知柴米贵,孩子‘当家’这才几天呀,就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不只不乱花钱了,还提醒我们省着点儿。有一次,家里剩半碗汤要倒掉,她一下子抢过来,咕嘟咕嘟一口吻喝光啦。”朱秀琪的妈妈黄春利笑着说。一旁的小秀琪以为妈妈在拿她玩笑,急遽应道:“勤俭持家不丢人!”引得一阵欢声笑语。
家里的春节年货采买也是对“小当家”的一个“大磨练”。小秀琪拿着草稿纸,一样样算好价钱,列出采购单。根据这个票据,网购的糖果、干果等小零食比超市廉价不少,给妈妈的采购预算节约了100多块钱。
“擀饺子皮是我的专长好戏,但今年我要有提高。”小秀琪说,为了在做年夜饭时大显身手,自己要向爸爸“偷师学艺”,掌握拌饺子馅的“秘笈”。
过年有什么愿望?小秀琪说,心里有一个“小目的”,一个“大目的”——“‘小目的’是年夜饭别把菜炒煳了,‘大目的’是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帮怙恃分管更多。”
(本报记者 刘勇 本报通讯员 李青坡)
【编辑:房家梁】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2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