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2月23日电 题:青海90岁曲艺民俗“活辞典”研究70年仍笔耕不辍
作者李隽陈奇峰
阴历二月初二未到,在青海各族民众心里“年味”就还未散。
23日,记者在青海省西宁市见到了被称为青海省曲艺民俗文化“活辞典”的90岁老人石永。精神矍铄的他和同伴们吹拉弹唱,陶醉在未散的“年味”里,惬意自在。
今年已经90岁的石永先生是青海省群众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对青海省各种古老地方曲艺、传统民俗文化研究造诣极深,曾编写国家级地方曲艺著作三本,省级著作十余本。
图为石永仍然笔耕不辍。 陈奇峰 摄
在青海,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方曲艺种类繁多,源远流长,多彩多姿。具有代表性的青海平弦、越弦、西宁贤孝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石永先容,青海曲艺的曲调优美,多为古代小曲曲调,曲词的格律严谨,诗词化水平较高。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板胡、月琴、二胡、“月儿”等。其中“月儿”的伴奏风味独具。所谓“月儿”,就是一只直径约3寸的小瓷碟,演唱者用一根筷子将它握在左手中,右手执另一根筷子敲击,准确地掌握全曲演唱的情绪与节奏,声音响亮,地方特色粘稠。
希腊运动员晒闭幕式照片感谢北京:这届奥运会如此非凡
海外网2月23日电22日,希腊运动员玛丽亚·恩塔努在海外社交媒体“照片墙”上晒出参加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照片,向北京致谢,并表示这是一届非凡的奥运会。
“平弦、贤孝所演的内容多为弃恶扬善,表贤道孝,劝化人心。有一些曲调在演唱时,除演唱者以外,乐队或听众可以帮腔和伴唱,这种演唱方式人称‘拉稍子’。特色在于一唱众和,它缩短了听众和演唱者之间的情绪距离,增强了现场的介入感让听众与演唱者的情绪发生共识。”石永说。
图为石永和同伴们演唱地方曲艺。 陈奇峰 摄
音乐先生身世的石永在20岁时就最先研究地方曲艺,到20世纪80年月就最先了对青海地方曲艺的现代化创新。已往的青海地方曲艺是民间茶余饭后的娱乐流动,多为即兴演唱,演唱形式观感不佳。虽在民间有很高的认可度,但石永一直期望能让青海地方曲艺走向天下,并在长时间致力于地方曲艺的舞台化和正规化。
“原来我们的青海平弦、越弦都是自娱自乐的功效,演出者不要求有观众,不要求到众目睽睽前往演出。厥后,我们就想设施把它推到舞台上。”石永说。
从20世纪80年月至今,石永编排了众多连系青海省情与时代下“老调新词”的优异作品,并多次在天下巡演。如《藏汉伉俪奔小康》《美国人在湟源:柏大卫的田园情》。这些作品的背后,源于石永对于时代转变生长的掌握和对传统曲艺演奏的深挚基本。
图为青海地方曲艺以“月儿”伴奏。 陈奇峰 摄
“原来平弦、越弦唱的是传统段子,现在我们传统段子也唱,新编段子也唱,‘地摊子’也唱,舞台上也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我们现在提倡两条腿走路,两种模式并行。”石永说,曲艺考究传统,既要古老的器械,也要紧扣时代措施。
现在已经耄耋之年的石永仍活跃于地方曲艺事业一线,谱曲填词,笔耕不辍,指导过优异的地方文化节目不能胜数。今年年头,先生身体状态欠佳,他仍希望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图为石永(左三)和同伴们演唱地方曲艺。 陈奇峰 摄
“连续的创新、贴近现实生涯、贴近民众才是艺术创作的不二窍门。由自娱自乐酿成自娱娱人,自娱宣教,才气施展地方曲艺的功效,这就是我们现代曲艺人要做的,也是我们重大的责任。”石永说。(完)
【编辑:黄钰涵】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27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