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区域民丰县尼雅遗址,一条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汉代织锦护臂从古墓出土。2022年2月11日至13日,大型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场场受到观众热捧,这已是该剧自2021年6月首演以来的第四轮演出。不仅云云,在虎年春节和元宵节时代,这部以一方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的汉代织锦护臂为题材创作的舞剧,登上多个卫视和网络平台。其中的“优美”汉唐舞、“远古的呼叫”龟兹壁画乐舞等舞段更是火爆“出圈”,让不少网友叹息“文化与视觉的融合表达很惊艳”,直呼“文化自信扑面而来”。2月15日,在由中国文艺谈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谈论中央、北京演艺团体配合主理的观摩钻研会上,文艺谈论家与主创团队对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创作历程及其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流传价值举行了剖析。
一次对文物IP的艺术解读和释放
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从黄沙中重见天日,千年前西域的时空之门也被叩响——舞剧《五星出东方》正是由此拉开帷幕,在大漠漫卷的风沙中,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的成员们与观众一起走进了遥远的历史现场。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中国各民族交流来往和互通互融的见证,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舞剧《五星出东方》以此为创作起点,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昧生平到深深认同并结下深挚友谊的悦耳故事。
舞剧中,“精绝城”“奉”“春君”等名称和名字,都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依据尼雅木简的内容编排而成。在中国文艺谈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央主任王一川看来,舞剧《五星出东方》最突出的艺术创新点,在于运用舞蹈想象力激活了深埋于边疆考古遗物中的那些鲜活故事,将考古遗物想象为多个层面的舞蹈艺术景观。
以文物为焦点睁开创作,主创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织锦护臂可行使的线索异常有限。舞剧《五星出东方》从酝酿创排到正式登上舞台历时两年,北京演艺团体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先容:“主创团队曾赴新疆和田采风,从考古史实、当地民情、民族衣饰、民族音乐等方面提炼艺术语汇,为创作积累了珍贵的素材。”
对于编剧、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来说,十二易其稿的创作历程是一次“痛并快乐”的体验:“其间,涉及历史、文物、哲学、宗教、舞蹈、音乐等方面的钻研会开了无数次,创作的历程也是学习提高的历程。”几轮演出下来,作品收到的回响令许锐惊喜:“有许多通俗观众异常感动我,一位网友旁观后凭证自己的明晰写了一个剧本,故事情节、人物都稀奇好,观众的喜欢对我们是很大的激励。”
中国文艺谈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徐粤春示意,虽然舞剧《五星出东方》讲述的是一段虚构的故事,但它以高明的艺术手段巧妙还原边疆区域民族融合的历史,通过艺术真实的典型化实现历史真实的活化。
一场多维舞台出现的视听盛宴
在精绝城首领款待来宾的夜宴上,舞者们身着华美衣饰,手持莲花灯翩翩起舞,好像龟兹壁画中的仙子下凡。随着奉向春君和建特恣意讲述田园长安的荣华与喜乐,舞台远景处一台织布机若隐若现,古琴声起,不骄不躁、正经大气的汉唐舞姿展现出“织锦”的意蕴。一段以龟兹乐舞为基础,连系现代舞蹈语言创作的“灯舞”与一段雅致、内敛的汉唐舞“优美”,虽然气概迥异,却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美妙生涯的祝福和憧憬,成为观众线上线下热议的看点。
元宵晚会演绎戏曲之美
2月15日,B站首次举办元宵晚会。
凸显新意又适可而止的舞蹈编排是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又一特点。在剧中,观众既可找到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影子,又能看到现代舞的元素,林林总总的舞段精彩绝伦,让人意犹未尽。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黄豆豆以为:“作品在舞蹈编排设计上将差异舞种举行了异常自然的融合与对话,这种融合正是各民族互融互通的体现。”
在这部作品中,导演王舸正是力争将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显示出来。“这个剧的特点是不繁重,它通过诙谐、诙谐、轻松的演出方式,给观众带来许多新颖的感受。”王舸说。
春君劝解的独舞,奉和建特的“双人争斗舞”,三位僧人的“三人拉架舞”,奉、建特及随从的“五人僵持舞”,古城集市民众的“吃瓜舞”,无不在诙谐中释放出善意。中国文艺谈论家协会照料、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信用院长于平示意:“这些舞段使得观众在期待‘冲突化解’的戏剧历程中看到了一场有情有义、有味有趣的舞蹈盛宴。不少年轻的观众很享受这种感受,看到了影戏化的‘歌舞叙事’,我以为这种叙事特征在该剧的艺术显示中运用得适可而止。”
在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看来,舞剧《五星出东方》中的寓庄于谐、戏谑诙谐是一种勇敢的实验,也增添了作品的可看性。“我们常看到一些或是‘一正到底’或是‘一悲到底’的作品,很少能在正剧或悲剧中泛起一些诙谐的场景和人物特征。这部作品中泛起的‘僧人三人舞’‘沐浴舞’诙谐有趣,又运用得适可而止,叙事自己与多维的舞台出现了美学的一致性。”
一次用舞蹈阐释“中华民族配合体”的乐成探索
当又一次风暴不期而至,黄沙弥漫下的精绝城墙被毁,奉与建特率领手下加入精绝人修筑城墙的队伍。舞台上倾斜的“四梁八柱”在众人的一段重修之舞中重新屹立,在对力与美的展示历程中,奉与建特二人拉拽的牵引绳索也逐渐拧成了一股。
在舞剧《五星出东方》中,织锦护臂始终是运气与共的象征与召唤,显示的是那片土地上人们的幸福美妙和志同道合。这块护臂在主人公奉多次进场时,始终佩带在他的手臂上,直至他最后为珍爱精绝城国民毅然赴死时,才被交予精绝城首领。
“这部舞剧贯串始终地体现了家也是国、国也是家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配合体意识。”人民日报外洋版副总编李舫说。舞剧是文化的密钥和符号,是跨民族、跨宗教、跨人种的文化使者,能够表达人类共通的情绪。李舫以为,该剧用文化的方式讲出了政治问题的谜底,即不管朝代若何更迭、历史若何演变,中华各民族之间始终息息相关、血肉相连:“这样一部舞剧是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异常好的文化样式。”
《五星出东方》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古丽米娜·麦麦提主演的第一部舞剧,她将这部作品称作“用舞蹈写给家乡的一封情书”:“这次排演让我再次熟悉到大美新疆的文化魅力,感恩歌舞之乡,感恩多元一体的家乡文化对我的滋养。”为了找准人物春君的情绪表达,古丽米娜在排演历程中不停领会文物、感知历史。
徐粤春以为,无论是无邪壮丽的春君,照样忠诚勇毅的奉、彪悍耿直的建特,对三小我私人物形象的乐成塑造,使这部作品做到了润物无声地让观众体会到中华民族配合体的主旨。于平则将《五星出东方》誉为“中华民族配合体意识的盛大礼赞”。
大漠无声,时光流转。在尾声中,亲临历史现场的考古队员心里一片沸腾,他们睁开鲜艳的五星红旗合影留念,历史与现实也在这一刻融通。
舞剧《五星出东方》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品,由北京演艺团体团结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配合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新疆新玉歌舞团演出。据悉,该剧还将于近期走进山东、广东、福建等地巡演50场,讲述传奇,延续精彩。(记者 李笑萌)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2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