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宁稼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是否应由“西”回到“东”?

  (器械问)宁稼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是否应由“西”回到“东”?

  中新社天津4月4日电 题:宁稼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是否应由“西”回到“东”?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东西问丨宁稼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是否应由“西”回到“东”?

  中国学术源远流长,自成系统与特色。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传入,包罗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在内的中国学术系统基本为西方范式所笼罩。西方学术系统在许多方面强化了学术研究的范式方式,但经由百年实践,也逐渐露出出与中国本土研究工具“不合榫”的脱节问题。

  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宁稼雨克日接受中新社“器械问”独家专访,以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为例,剖析用中国叙事文学本土固有故事类型研究(即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取代西方学术以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为主体研究范式的需要性和可行性。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基本名目是怎样的?

  宁稼雨:与西方相比,以小说、戏曲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不仅发生和成熟时间晚,在研究范式上也形成怪异的名目和特色,集中显示在以评点式研究为主体。这种研究受中国传统散颔首脑影响,有着不受羁绊、有感而发的特点。其瑕玷则是缺乏远大系统意识和慎密逻辑驾驭。

东西问丨宁稼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是否应由“西”回到“东”? 2020年8月,航拍江苏昆山张浦镇“牡丹亭”稻田艺术画。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近代以来,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受西方学术范式影响,西方的叙事文学文体史研究和作家作品系统研究取代了中国以往的评点式研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以及胡适关于中国章回小说的系列考证,都反映出研究范式由“东”向“西”转折。纵观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只管数目繁多,成就斐然,但基本名目是“西体中用”。

  中新社记者:西方学术系统下的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利弊何在?

  宁稼雨:从有利方面看,它填补了以往评点式研究因即兴、有感而发所造成的缺乏学术系统和慎密逻辑关系的不足。一百多年来,中国叙事文学研究在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取得伟大提高和丰硕功效,并乐成实现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与融汇,可谓功莫大焉。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坏处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主要显示就是该范式与中国叙事文学自身固有形态发生龃龉与脱节。

  中国叙事文学自身固有形态的主要特征,是以故事类型为中央,连结诸多文体、作家作品的文学聚集体。以“西厢记”这个故事类型为例,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线索是其焦点要素。围绕这其中央,从唐代元稹《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到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历代作家不只创作出诸多主流叙事文学作品,还发生数以百计以该故事类型为题材的诗词吟咏和典故使用。

东西问丨宁稼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是否应由“西”回到“东”? 2012年,经典昆曲剧目《西厢记》在江苏苏州上演。中新社发 王建康 摄

  面临云云诸多文体和作家作品形成的故事类型,以文体史和个案作家作品研究为基本范式的西方研究系统显得无法操刀下手。于是,自成系统的诸多文献质料只能被支解到差其余文体和作家作品研究中:小说史关注小说文体的《莺莺传》,戏曲史关注作为杂剧的王实甫《西厢记》,诸宫调关注《西厢记》诸宫调,大量以西厢故事为题材和典故的诗文则归入差异文体和作家作品研究局限。正由于此,西厢故事类型不能从整体上获得观照、审阅和系统研究。

东西问丨崔洪建:中欧如何为动荡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中欧应当有战略定力,不受外界裹挟。

  由此可见,脱离“中”的现真相形,完全套用、照搬“西”,无法最终解决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研究问题。

  中新社记者:怎样解决西方学术范式给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造成的坏处?

  宁稼雨:解决西方学术范式坏处的基本思绪,应从“西体中用”回到“中体西用”。这个“体”就是中国叙事文学自身固有形态——故事类型,即从西方范式的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回到中国叙事文学故事类型研究这个本体上来。

  虽然故事类型是“中体”,但还不能完全放弃和清扫“西用”。由于就方式而言,传统评点式研究方式仍无法解决故事类型的系统和全局研究。需要从故事类型研究现实出发,寻找适合方式。

  经由多年试探和思索,西方民间故事研究领域的主题学方式具有参考借鉴价值。以口头传承为流传渠道的民间故事,其故事形态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口头传承历程中,因内容不确定造成的故事形态多样性和庞大化。这一特点背后的决议杠杆,是纵向的历史文化靠山和横向的地域文化差异。

  主题学正是在周全搜集、梳理民间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对个案故事类型举行全方位质料采风和文化动因剖析,找出种种民间故事多种形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因素。民间故事类型与叙事文学故事类型均属叙事文学,在内容要素和形式要素上极为相似,在个案故事类型的形态上都有“统一故事多种演绎形态”的特点。这些共性,是主题学用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故事类型研究的主要学理基础。

东西问丨宁稼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是否应由“西”回到“东”? 2018年10月,美国女娲故事代表团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耿村,与该村的孩子们举行故事交流。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参照借鉴西方主题学方式,我思索构建出战胜西方研究范式坏处、针对中国叙事文学故事类型形态的研究方式——中国叙事文化学。其基本程序步骤包罗:第一,试探梳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故事类型的底数与种别;第二,选择其中有研究价值的故事类型举行地毯式、竭泽而渔式文献挖掘(不分文体和载体,没有任何门槛限制);第三,对该故事类型相关文献举行阅读爬梳,找出该故事类型在纵向历时生长和横向地域流传历程中的形态异同;第四,剖析总结形成该故事类型所有形态异同转变的内在历史文化和文学动因。

  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方式,虽在思绪上参照借鉴了西方主题学,但其工具为中国叙事文学故事类型,组成鲜明的中国主体特征。同时,其文献质料搜集事情的竭泽而渔理念与方式,也源于中国乾嘉学派考证学。而对故事类型形态异同作历史文化与文学动因剖析,又兼具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研究方式的配合特征。因此,这一方式对照相符“中体西用”名目。

东西问丨宁稼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是否应由“西”回到“东”?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中新社记者:以故事类型研究为主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对于中国学术由“西”回到“东”有何借鉴意义?

  宁稼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领域中泛起西方学术范式与中国研究工具的脱节与“不合榫”,不是一个伶仃征象。由于历史缘故原由,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现在,中国学术界的方式范式基原本自西方。这些来自西方的方式范式,在改变以往中国学术缺乏学科整体设计和缜密逻辑融会方面曾起到主要作用,但差异学科内西方学术范式与其研究工具之间的龃龉脱节也不是个体问题。

  冯友兰先生在撰写《中国哲学史》时示意,中国本无“哲学”一词,现在受西方学术文化系统影响,也要撰写哲学史。于是便根据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框架和板块模式,从中国历代文籍中遴选出相符西方哲学史框架板块的质料,举行组织陈述。这样的哲学史即是典型的“西体中用”模式。其价值是填补了中国没有周全反映历代哲学头脑、融会历史的哲学史缺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除了那些相符西方哲学史框架的质料外,另有许多遗漏的质料。这些质料与中国历代头脑史有何关系?它们与入选质料一起组成的中国头脑史名目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头脑史领域“中”“西”体用关系中值得思索和试探的主要问题,事关中国学术系统主体复归。

  鉴于此,现在迫切需要把各学科领域对这个问题的熟悉统一,上升到重新思索和定位整其中国学术主体性,进而将其作为文化自信的一个主要方面来掌握。(完)

  受访者简介:

东西问丨宁稼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是否应由“西”回到“东”?

  宁稼雨,文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事情,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代表作为《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代表作为《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中国叙事文化学(代表作为《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等。多次肩负国家和教育部项目,功效多次获奖。现在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首席专家。

【编辑:黄钰涵】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33368.html

(0)
移动端APP开发
上一篇 2022年4月4日 16:39
下一篇 2022年4月4日 16: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