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摄影家守望梯田30年:记录耕作“世遗”的人们

  中新社昆明4月14日电 题:哈尼族摄影家守望梯田30年:纪录耕作“世遗”的人们

  作者 熊佳欣

  四月的昆明,满目皆是春的绿意,市民走进云南文学艺术馆,在百余幅哈尼梯田照片中可见四序的斑斓。被留影于梯田上的人们或劳作或休憩,播种的希望与丰收的喜悦被定格。其中最早的光影瞬间已逾30年,来自1989年春天。

  从1989年至今,在哀牢山区上千公里的纵深峡谷中,哈尼族摄影家罗涵几百次收支哈尼族村寨与梯田,拍摄了10万余张照片,写下60余万字的采访条记。三十年来,他将眼光聚焦于通俗点滴之处:山寨、稻农、孩子、梯田、耕牛……只为纪录“这片青空下发生的最真实的点滴”。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总面积约100万亩,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共垦共创的农业文化异景,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大地雕塑”。2013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团结国教科文组织《天下遗产名录》。

减税降费、金融支持……助企纾困一揽子举措密集落地

对症下药 精准施策 助服务业渡过难关  除了普惠的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等一揽子政策外,此次服务业纾困的一大特点就是“精准扶持”。不久前,国家出台服务业纾困一揽子举措,餐厅享受了税费减免、缓缴社保、防疫补贴等政策,并申请获得外卖佣金5%封顶的定点扶持。

  在罗涵看来,哈尼梯田拥有“活的生命力”,不仅因其凝聚着世代农耕智慧,还始终以丰饶的物产馈赠、滋养着一方人民。“上千个四序循环中,通俗而伟大的劳悦耳民日复一日地耕作,他们是哈尼梯田生命力的泉源。”

  “农耕时序是哈尼梯田文化最主要的底色,是哈尼族延续千年的规则,哈尼族的节日也遵照稻作的循环生长秩序来确定。”罗涵的摄影纪录周期亦遵照以年为单元的农耕社会节律,留下了“活态的文化温度”。

  在众多影像中,罗涵以为丰收时节的作品情绪最为丰满。风吹稻浪,稻谷扬起在阳光下闪灼如金,而更光耀的是一张张喜悦的面庞。

  “很难想象,一个云云勤劳的民族勉力缔造‘事业’同自然相抗争,恒久以来却仍难逃贫困落伍的运气。”三十多年前,罗涵在元江县羊街乡泥泞不堪的公路边拍摄下三个男孩,他们眼神瞻仰地望着一辆汽车走远。

  2018年,罗涵几经辗转寻找到照片上的三个男孩,他们都已过而立之年,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安身立命、人给家足。“哈尼族人崎岖的土路、破旧的土掌房和‘靠天用饭’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年复一年的拍摄,罗涵在祖先将其巨变的土地上,见证了新的时代巨变。他拍摄下“讨饭之乡”现在高楼林立,回访一个个脱贫摘帽的村寨,看到青年们回抵家乡带来新的活力,通过网络将红米等梯田农产物销往天下。

  与此同时,哈尼族人将“山野仙居”式的古老村寨和梯田文化融入墟落振兴,打造以澜普旧寨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红河谷正在崛起新的‘诺玛阿美’(哈尼族人憧憬的理想家园)”,罗涵说。(完)

【编辑:苏亦瑜】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34739.html

(0)
移动端APP开发
上一篇 2022年4月15日 08:48
下一篇 2022年4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