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抗战遗址:雁门关伏击战,切断日军补给线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

雁门关镇太和岭口村

黑石头沟内

一条公路沿沟构筑

车辆往来不绝

88年前

侵华日军利用这条交通线

不断向忻口方向

输送兵员军需

为减轻正面战场压力

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

于1937年10月18日至21日

发动雁门关伏击战

共毙伤日军500余人

击毁汽车数十辆

一度切断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方向补给线

雁门关伏击战

是八路军在平型关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后

取得的又一次胜利

鼓舞了抗日军民士气

走访抗战遗址:雁门关伏击战,切断日军补给线

黑石头沟地形。新华社记者 许雄 摄

重返当年战场

沿小路下到黑石头沟底

有溪水潺潺流过

溯溪而上

一面背山朝沟的摩崖石刻浮现在眼前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大字

提示着过往的硝烟

登上石刻下方平台

伏击战的经过

以展板和石刻形式依次展陈

现场留有参访者献的花篮

走访抗战遗址:雁门关伏击战,切断日军补给线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参观平台。

负责雁门关伏击战遗址日常管理的

太和岭口村党支部书记姚龙俊说

“平时这里参观者络绎不绝

包括各单位组织的集体学习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

来的人更多些”

坐电梯爬山躺平式漂流 “窝囊游”给文旅上新课

坐电梯爬山、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据8月12日《工人日报》报道,这个暑期,一种被戏称为“窝囊旅游”的新型旅行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其核心特征是将传统旅游项目中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的投入换取情绪价值体验。这种追求“最小体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适”的旅行模式,与传统观念中“跋山涉水、挑战自我”的旅游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以重在“取悦自己”的属性,成为当下年轻人出行游玩的“新宠”。传统蹦极的自由落体让人望而却步,缓降装置可让肾上腺素与安全感达成和解;徒步登山的疲惫劝退懒人,观光电梯则让“登顶成就感”与“零体力消耗”兼容;激流漂流的狼狈让人却步,躺平式随波逐流便将刺激感转化为“山水间神游”的惬意……今年暑期,推出“窝囊旅游”体验的景区门票热度显著增长,这恰恰印证了这种“低门槛体验”的魔力——它不否定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向往,只是为“胆小者”留一扇门,让“想尝试却不敢”的人,也能体面地触摸诗与远方

记者沿沟而行

望见一块刻有红字的大石头

“这是雁门关伏击战八路军烈士牺牲地的纪念标志”

姚龙俊介绍

虽然是伏击战

但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大

八路军战士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打

部分将士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里

向烈士牺牲地纪念标志三鞠躬后

记者来到雁门关伏击战的一个主战场

走访抗战遗址:雁门关伏击战,切断日军补给线

雁门关伏击战八路军烈士牺牲地纪念标志。新华社记者 许雄 摄

公路上

车流如梭

公路边

壁立千仞

站在当年的战场

88年前的敌我态势

仿佛穿越时空重现

走访抗战遗址:雁门关伏击战,切断日军补给线

雁门关伏击战战场周围地形。新华社记者 许雄 摄

战史资料显示

此次伏击战

八路军进行了周密的战前部署

包括主攻、阻援等

甚至打破了“用兵不复”的战争常规

连续两次伏击日军

此战后

716团特务连

被授予“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荣誉称号

作为重要的抗战遗迹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于2020年9月1日

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硝烟早已远去

昔日的战场上

不断有卡车司机

自驾游客

以及附近村民

驾车经过

先烈们当年誓死保卫的国土上

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记者:许雄

报道员:许新园、杨硕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96758.html

(0)
移动端APP开发
上一篇 2025年8月14日
下一篇 2025年8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