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塘里的鱼,可是和大熊猫饮的一泓水,常年水温不超过15℃!”在四川省荥经县五宪镇的卡露伽鲟鱼生态养殖园,园区生产负责人邵辉弯腰掬起一捧清冽的山泉。他的身旁,139个标准化鱼池依山就势,上千吨珍贵的鲟鱼在流动的优质山泉中游弋。
图为首批鲟鱼入池。
这片在全国首屈一指的鲟鱼规模养殖基地,将在未来可预见的几年内,带领荥经这座西南山区小城在全国鱼子酱版图中崛起,甚至在全球市场中崭露头角。
没错,一个被誉为“黑金”的新产业,正在荥经的深谷山涧里暗暗蓄力。这被视为荥经甩掉“三头经济”(即石头、木头、水头)依赖,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走出的重要一步。从山里挖煤到山里养鱼,这中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一泓水引来“鱼龙头”
“一开始心里打鼓,到浙江实地考察后,才真正意识到这是龙头是链主呀!”荥经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星当时正任五宪镇任党委书记,回忆起鲟鱼生态养殖园项目的落地仍然历历在目。
这背后是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水质寻宝”故事。
21世纪初,鲟鱼人工养殖兴起,浙江千岛湖率先实现规模化养殖,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鲟龙科技”)产出首罐国产人工鱼子酱,发展至今,已成为在全球市场有话语权的鱼子酱生产企业。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鲟龙科技迫切需要扩大产能。“鱼子酱的金贵,源于鲟鱼对生长环境的极度挑剔,水温超过22℃就会停止进食,找到合适的‘家’堪比寻宝。”邵辉说。
荥经县境内峰峦叠嶂,外行人很难想象这大山里为何是养鱼天堂?“这里的大山植被茂密,妙处多多,其不仅是天然的‘恒温水箱’,更是天然的水质‘过滤器’,还是名副其实的水体‘增氧机’。”养鱼人陈玉林道出其中缘由。多年前他偶然寻访到荥经后,便把事业重心从成都邛崃挪到了这里,在五宪镇建起了渔场养殖鲟鱼,渔场70%的鱼子都供给鲟龙科技。说起来,他还是鲟龙科技与荥经县的牵线人呢!
2021年,在陈玉林的引荐下,鲟龙科技团队来到荥经,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令人心旷神怡,检测结果更令人振奋:年均水温稳定在7-15℃,溶氧量达8mg/L以上,水质达Ⅱ类标准,完美匹配了鲟鱼养殖的苛刻需求。
此时,荥经县正经历产业转型的阵痛——全县壮士断腕,陆续关闭13座煤矿、15座非煤矿山、57家小木材石材厂,清退58座小水电站后。如何在绿水青山中培育生态产业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机遇稍纵即逝。荥经县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决心,迅速成立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产业专班,政府整合1.2亿元资金投入产业基础设施,其中位于五宪镇阳春坝村的关键引水枢纽工程便投资6000万元建成,以使清冽山泉直抵鱼池。“从招商洽谈到第一批鱼入池,仅用1年10个月便跑通,跑出了产业落地的‘加速度’。”邵辉忍不住赞叹。
科技赋能 “菌”香四溢——陕西省镇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观察
走进镇安县大坪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化大棚连片舒展,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农户们忙碌的身影与饱满的菌菇相映成趣。巨大的智能农业物联网大屏上,200多个香菇大棚的实时数据动态刷新,颜色各异的指示灯标注着不同棚区的生长状态。站在商洛市丰菇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香菇大棚里,大坪镇庙沟村种植户汤正余一边向记者展示智能化控制系统的便捷,一边信心满满地说 “我们的香菇产量和品质都好,不愁卖
聚合力激活“一条链”
鲟龙科技的落地如同巨鱼腾空入水,在荥经县域经济中激荡起层层涟漪。荥经县抓住时机,全力围绕链主企业“做加法”,全面梳理全县冷水资源,储备养殖用地2000余亩,编制《荥经县冷水鱼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明确“一带五线”产业布局,打造冷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和苦蒿沟、白井沟、经河、头道水、相岭河5个冷水鱼养殖一线,建成四川冷水鱼种质资源保育中心。同时,《荥经县农业产业奖补方案》出台,每年200万元专项资金注入冷水鱼产业。
很快,一个助推冷水鱼(鱼子酱)产业加快发展的强大磁场逐渐在荥经形成。2023年年底,养鱼人陈玉林决定二次创业,毅然投入数千万元在头道水建设新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如今,51个大小鱼池已建成投用,年产1500吨,产值可达6000万元。
“养冷水鱼,急不得,得跟时间熬!”在牛背山镇头道水基地,陈玉林抓起一把饲料撒向池中,虹鳟鱼群瞬间翻腾如沸。他指着池里已生长16个月的虹鳟鱼说:“还得熬俩月,才能长到7斤上市。”而隔壁鲟鱼池里的雌鱼,更需要七年以上的漫长等待,才能产出制作鱼子酱的珍贵鱼卵。
“陈玉林的‘再出发’是荥经冷水鱼(鱼子酱)产业加速崛起的生动注脚。”荥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学松说,在鲟龙科技的龙头效应和相关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荥经县已培育10余家渔业主体,建成11个集约化基地,一跃成为全省规划布局的冷水鱼产业带的核心区之一。
在荥经县首座鱼子酱加工中心,工人们正与时间赛跑,新鲜的鱼卵在15分钟内完成从取卵到装罐的全流程。这座由闲置国有房屋改造的800平方米“鲜味工厂”,2024年已产出7吨鱼子酱。而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更令人期待——2025年10月投产后,年加工能力将跃升至200吨以上,产值有望突破6亿元。一条从鱼苗到餐桌、从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正在荥经落地生根。
“一口池”打开增收路
近几年,荥经冷水鱼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世代傍山而居的村民认识到了“水中富矿”,并成为产业链条上的护水人、养鱼人、受益人。
“守好这坝,就是端牢了咱村的‘金饭碗’。”阳春坝村拦水坝边,村民王大哥熟练地操作着监测仪器,他指着脚下这座滋养着千亩鱼池的枢纽工程说,“以前守着好水没门路,现在不一样了。”这份由村集体承接、他具体负责的运维工作,不仅给了他新的生计,更让他成了这汪“产业活水”的守护者。仅拦水坝服务协议一项,每年就为阳春坝村集体带来54万元的丰厚收入。
此外,阳春坝村还出资建了三个标准化鱼池,集体经济入股每年稳拿20万元分红。目前村民靠土地租金、园区务工增收,村企合作还计划推“订单农业”——村民代养1-3龄期鲟鱼,公司提供统一培训、统一服务、统一检测、统一标准、统一收购,预计养殖户年均可增收10万-30万元。
无独有偶。牛背山镇常富村的“一池挣三金”模式也落地见效。“土地年收租金6万元,基地务工平均月薪4000元,一下解决了村里20人的稳定就业,村集体入股年分红超10万元。”牛背山镇常富村驻村第一书记吉行次哈如数家珍。
五宪镇“鲟梦田园”景区的启航更让周边村民十分振奋。这个2024年新晋的AAA级景区,依托鲟龙科技卡露伽基地,做活“水文章”,年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带动周边23户农户经营餐饮民宿,户均年增收3万元。不远处,“天府鲟游湾”项目蓝图已经绘就——亲水营地、竞技垂钓池即将在阳春坝村呈现,一个“水里养金、岸上生财”的“养殖+旅游”新图景正缓缓铺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张艳玲)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97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