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开垦5座荒山,造林4300多亩,育林2万多亩,林地套种杂粮收获19万公斤。
在闽中大地,一直传诵着一个“林海娘子军”的传奇故事。上世纪60年月,在三明市尤溪县梅仙公社谢坑大队,农村妇女罗春俤带着一帮姐妹千辛万苦,硬是靠肩挑手扒,战天斗地拼命干,将一片片荒山披上了绿装。
她们,不仅誊写了一段绿色传奇,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生长之路。正如伟大的“塞罕坝精神”一样,“林海娘子军”响应招呼、艰辛奋斗,坚持绿色生长,也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沙溪河畔,林海无言,却似乎一部美丽壮阔的史诗,召唤着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长理念的接续传承。
一段绿色传奇——
她们,不怕“鬼”、不怕虎、不怕难,敢叫荒山变青山
谢坑村村部设在村口,劈面是大山,万山碧透,层林如海。
“你瞧,我们村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林,再也没有荒山喽。”今年70岁的严政森,是村老支部书记。向来客先容时,老严习惯从眼前的这片林子提及,由于这片林子背后,珍藏着一段50多年前的珍贵回忆。
上世纪60年月,地处大山深处的谢坑大队,仍有4000多亩荒山,时任谢坑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妇代会主任罗春俤决议组织妇女上山造林、育林。1963年春,她确立了天下首支妇女耕山队——尤溪谢坑耕山队。
那年炎天,罗春俤便率领耕山队员向第一座荒山——鬼洞山“开战”。
鬼洞山,是当地最高的一座山。那时,它的周围都新造了幼林,唯独鬼洞山上,仍是荆棘丛生。村里祖辈传说山顶石洞里有“山魈鬼”,因此从来没有人敢上这座山,更不用说上山造林了。
今年76岁的罗爱玉,加入妇女耕山队时才17岁。“说也新鲜,到了山上人人就都不怕了,一股劲认真干活。”罗爱玉回忆,“刚上山没几天,许多人手上长满了血泡,后面咬牙坚持着,最后都结成了一个个厚厚的茧。”
然而,对这群平均岁数不到20岁的女人们来说,真正要匹敌的不是山上的“鬼”,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冬天被子不足,就四五人合盖一床被子;炎天蚊虫多,就点些艾草;吃的不够,就摘野菜、蘑菇、竹笋果腹……
战胜了重重难题,来年春天,她们亲手在鬼洞山上种了3万多株松树和油茶苗。
第二年炎天,耕山队生长到25人。她们又看中了比鬼洞山更大的虎头山。虎头山绵延数里,四处长着茅草和灌木,向来是老虎、山猪藏身的“兽窝”,要攻陷这座荒山,谈何容易!
为了上山利便,她们爽性在山腰搭起山棚,吃住在山里。对原耕山队民兵连连长陈春蓝来说,住山棚印象最深的就是“木棍床”。“屋顶盖几块杉木皮,地面摆一排小木棍,再铺上一些稻草,就是人人的‘卧室’了。”
最让人人心惶遽的是遇到猛兽。一天黄昏,耕山队队员回来时遇到了一只老虎,吓得直哆嗦。就若何“斗虎”,她们开了一个会。“只要把老虎藏身的草窝、树丛劈光,这样老虎就无处藏身了!”这次遭遇,加倍坚定了她们拓荒的刻意。
最终,她们“占领”并刷新了虎头山,再次让1200多亩荒地披上鲜艳的“绿装”。
不怕“鬼”、不怕虎、不怕险、不怕难,厥后,她们被人们誉为“林海娘子军”。从1963年至1979年,她们先后开垦了5座荒山,造林4300多亩,育林2万多亩。
在谁人仅靠肩挑背扛的年月,这一切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一种执着信心——
她们,自主自强,响应祖国招呼,为社会主义建设孝顺气力
确立妇女耕山队,并非易事。
“那时妇女买一根针、一根线都要向男子要钱,经济上不自力,就谈不上真正的解放。”原耕山队队员陈秋妹回忆,那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看法仍根深蒂固。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丨三明尤溪:一弯碧水漾闽湖
2016年9月,尤溪县成立闽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组成专班,通过宣传发动、签订清理协议、主动清理、强制拆除等专项行动,全力推进网箱养殖治理工作。当前,尤溪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生态环境特征,编制《尤溪生态县建设规划(2010—2030)》,多元推动,立体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1925年,罗春俤出生于尤溪县西滨镇七里村一户贫农家庭,儿时饱受旧社会魔难。因此,她一心想解放妇女劳动力,挑战落伍的世俗看法。于是,她走家串户,跑遍了谢坑七条山沟,最终获得了群众一定,甚至有人自动加入耕山队。
在加入耕山队前,大多数队员都没什么文化,罗春俤就把耕山队作为头脑教育的主阵地。行使晚上时间,她办起了夜校,组织姐妹们学文化。
“耕山育林,既治了荒山,又治了自己的‘睁眼瞎’。”在耕山队,许多队员都提高了文化水平。“许多字,我就是在那时刻学到的。”罗爱玉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本条记本,内里工致地写着最初入队时9名队员的名字。
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绿化祖国”和尤溪县委提出的“驻足山区,面向天下,生长林业生产,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招呼,她们又最先思索:若何施展山区作用,开发山区经济?
“我们把劈草烧山、抚育幼林砍下的杂木挑去卖,这样不仅有一笔现成的收入,也能为祖国工业化建设提供木料。”有人提出这个建议,获得了所有人的支持。
可是,山上连路都没有,谢坑离城镇又远,光靠肩膀怎么把木料挑出去?除了一条集运木料的辘道,就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不得已,女人们只能自学拖辘车。
谢坑辘道弯弯曲曲,从深山到河畔有5公里多,要经由3处陡坡11座辘桥,其中诗坑大辘桥长27米多,距山涧底近20米。“一车得有四五百斤,有的甚至上千斤,不知道她们是怎么做到的。”年轻时,严政森也拉过辘车,至今他仍以为不能思议。
“一最先人人拉不动,许多人只能坐在地上哭,哭完了,就继续拉。”对于学拖辘这段履历,陈秋妹印象深刻。通过不停演习,从空辘到载物,从轻载到重载,最终她们把一车车杂木运到了山外。
不仅拓荒造林,她们也开山造田、生产粮食和木料。
“那时,耕山队农林牧副渔周全生长。”今年65岁的柯德宇是罗春俤的儿子,他的童年险些是在耕山队里渡过,“她们不仅修水库、建电站,还生产松脂、山苍子油等林副产物,生发生涯物资所有自给自足。”
至上世纪70年月末,尤溪县90%以上的村都有了“林海娘子军”,妇女累计造林48.2万亩,占全县同期造林面积的38%,有力支援祖国生产建设。
一份精神财富——
她们,接续奋斗,艰辛创业,起劲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敢于革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自力重生……”在谢坑村村头的原“林海娘子军”驻地上,32个描红大字,显得格外鲜艳耀眼。
这里的每一个字,在当地国民心里似乎都有着怪异的分量。
65岁的村民陈扬敬,家中10多亩林地就在虎头山上。望着家门口这片郁郁葱葱的松木林,陈扬敬自豪地说:“这是‘春俤妈’留给我们的财富!”
作为天下林改的先行区,三明市2005年底在全省率先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造义务。也是在这一年,陈扬敬乘着林改的东风,从村整体分到了这块林地。
“一草一木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陈扬敬若有所思地说,“这片林子,大的口径已经有了10多厘米了,等到了主伐期,以现在市场价每立方米800元盘算,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这片青山会成为子孙后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从靠山吃山,到靠山护山、养山,谢坑村村民用自己的现实行动,诠释着国民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梅仙镇南洋村村民张祥煜,也是在“林海娘子军”影响下发展的新一代。
曾是华东区域第一大铅锌矿区的南洋村老矿山,因采矿植被遭到损坏,水土流失严重。1996年,张祥煜回到老家,村里正开展整体林权制度改造,他看到了林业生长的大好远景。
于是,他租赁承包了这片老矿山。25年间,他潜心垦荒,植树造林600余亩。曾经寸草不生的老矿山,现在绿树成荫,鲜果飘香,成为闽中山区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绿色生态科普树模基地。
青山依旧在,丰碑永不朽,若何续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近年来,三明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深化林改再出发,不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现在,三明市森林笼罩率高达78.73%,是中国最绿省份最绿都会之一。
而这些成就,都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接续传承!
作者:郑丽萍 黄宝琴 吴振湖
【编辑:田博群】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28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