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的鑫永恒草厂,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大型搂草机将遍野的金色水稻秸秆规整成行,紧随其后的打捆机将稻秸“吞入”机械舱,转瞬“吐出”紧实规整的长方体草捆。这些带着黑土气息的草捆分批跨越数千公里,奔赴甘肃、青海、陕西、新疆的沙漠腹地,成为“三北”工程治沙前线的“生态利器”。
在北林区从事草制品加工的企业及合作社有26家,年利用秸秆10万吨。这场“秸秆远征”不仅破解了当地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更托起4000多名村民的“农闲增收梦”,书写出跨区域生态协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北林区地处“中华大粮仓”核心区域,近三年北林区年均水稻种植面积达107万亩,秸秆总量约47.08万吨。此前大多“一烧了之”,造成空气污染和火灾隐患;“还田处理”则耗时久且可能残留病虫卵影响来年收成。如何处理这些秸秆成了北林区广大种植户的“心病”。
转机源于西北治沙需求与东北秸秆资源的精准对接。随着“三北”工程荒漠化防治进入关键阶段,甘肃、青海等地长期面临治沙材料短缺问题,而绥化市北林区丰富的秸秆资源恰好填补这一缺口。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当地20余家专业化草厂应运而生,构建起从水稻秸秆回收、标准化打捆到跨省运输的完整“生态产业链”,曾经的“农田包袱”变成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更成了村民增收的“新希望”。
“以前秋收后就是在家唠嗑打牌,现在装稻草、管调度,一天能挣300块,两个月下来能多攒好几千元,相当于地里‘长’出了年终奖!”在双河镇一家草厂,村民李娟攥着刚结算的工钱,笑容里满是喜悦。
据了解,水稻秸秆处理旺季(秋收后两个月),北林区每家草厂需200人左右劳动力,涵盖打捆技术工、装卸搬运工、调度协调员等岗位,20余家企业共带动近400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这些劳动者多是周边农户,无需背井离乡就能在农闲时节获得稳定收入。
从一颗庆阳苹果的旅程,窥见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答卷
10月20日,央视频《果丰羊壮能源兴——探秘庆阳产业新活力》2025庆阳特色产业全景探访专场节目在央视频及新媒体矩阵同步播出。节目播出之际,正值“2025中国苹果年会暨庆阳苹果营销大会”在庆阳成功举办。在庆阳苹果专家工作站的实验室内,组织培养与脱毒技术让苹果的“出生”充满了科技感
草厂还根据农户需求灵活设置就业模式,农户可选择全日制或半日制工作,兼顾家庭农活、照顾家人与增收。初步统计,仅秸秆收集、打捆、运输环节,一个月就能为参与农户人均增收5000至6000元,曾经的“冬闲空窗期”变成了“增收黄金期”,充分激活乡村闲置劳动力资源。
要让东北秸秆在西北治沙中发挥实效,标准化处理与高效运输是关键。北林区各个草厂自发制定规范:秸秆长度60厘米以上,湿度控制在20%以内,确保运抵沙漠后能精准扎成1米×1米的草方格沙障。北林区鑫永恒草场负责人丁长清介绍:“我们用的翻耕机能把稻茬连根拔起,收割彻底,既保证秸秆质量达标,又能让稻田更整洁,利于来年播种。”这种兼顾治沙需求与农户种植的考量,让更多农户主动参与秸秆回收。
抵达治沙一线后,这些秸秆化身守护沙漠的“绿色方格”,能降低近地表风速、截留空气中的水汽,为梭梭、沙蒿等沙生植物撑起“保护伞”。甘肃省临泽县治沙试验站负责人杨向刚感慨:“看到这些来自东北黑土地的秸秆,就像看到了远方的支援。‘“三北”工程’不是某一地的战斗,是全国上下一起守护家园的同心事!”据测算,一吨秸秆可固定近3亩沙漠,北林区今年销往西北四省的秸秆,已助力固定数万亩流沙,为荒漠化防治注入“黑土力量”。
从北林区黑土地到西北沙漠戈壁,一捆捆秸秆的“远征”,是我国基层探索生态治理路径的生动实践。对北林区而言,秸秆外输彻底解决焚烧污染问题,规避还田病虫害风险,进一步释放“寒地黑土”生态价值;对西北治沙区域来说,这些秸秆及时填补治沙材料缺口,加速“三北”工程推进,实现“一方治沙、一方增收”的双赢。
更深远的是,这场“秸秆协作”搭建起跨区域资源互补桥梁:西北治沙需求激活东北乡村就业,东北秸秆资源支撑西北生态安全,形成“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这种市场主导、草根推动的协作模式,证明农业废弃物只要找对路径,就能成为连接不同区域、实现共同发展的“生态纽带”。
未来,北林区草厂企业计划进一步扩大秸秆回收规模,与西北治沙区域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同时探索水稻秸秆深加工技术,延长“生态经济”链条。正如北林区鑫永恒草场负责人丁长清所说:“我们要让更多黑土地上的秸秆,成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砖瓦’,让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故事,在黑土与黄沙之间继续书写。”
作者:牟莉娜 那小彤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岳海兴(岳海兴 牟莉娜等)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9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