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春雷萌动万象新(解码二十四节气)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代称惊蛰为“二月节”,即二月的节气,它标志着二月仲春的最先。惊蛰一样平常在3月5-6日,今年惊蛰交节是在3月5日22时43分34秒,这一时刻,太阳正好运行到黄经345°。
“惊蛰”这个名字,显示的是生物对季节转变反映的一种物候征象:到了惊蛰时节,春气萌动,春雷最先震响,惊醒了蛰伏于地下或洞里越冬的小动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现实上昆虫类的小动物是听不到雷声的,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竣事蛰伏的缘故原由。
最早这个节气的名字叫“启蛰”,汉代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惊蛰”,这个名字更为响亮生动,一直撒播下来。在现今的汉语文化圈中,日本仍使用“启蛰”的说法。在汉代初年,启蛰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为惊蛰后,人们将它同雨水换取了位置。可能是昔人发现,正月就打雷太罕有了,以是将惊蛰移到了二月。
国际机构将助力柬埔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记者 欧阳开宇)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向柬埔寨提供援助,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翁萨坤表示,粮农组织的援助项目为农民提供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昔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即桃花开放;“仓庚”即黄鹂,黄鹂鸟最先鸣叫了;至于“鹰化为鸠”,昔人以为,有些动物会“洗面革心”,人们看到老鹰削减了,鸠(这里可能指布谷鸟)多起来,以为这些鸠是老鹰转变而来的。与惊蛰三候对应,在二十四花信风中,惊蛰期的花信风是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蔷薇。
中国农民自古就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作春耕的最先。农谚称:“到了惊蛰节,锄头一直歇”。今年惊蛰的前一天是“春龙节”,即“二月二,龙仰面”的日子。阴历二月初二,黄昏后繁星初上,在田野上向东望,会看到东方苍龙星座的龙角——明亮的角宿一冉冉升起,以是称“龙仰面”。中国北方有民谚:“二月二,龙仰面,大仓满,小仓流。”昔人以为,龙在天上主管云雨,龙一仰面,雨水就多了起来,这时不能误了农时,要实时播种,才气在秋后“大仓满,小仓流”。
惊蛰这天,各地有一些怪异的民俗流动。有些地方会举行除虫仪式,在害虫刚出来的时刻就将其祛除,以保庄稼丰收。在一些区域,全家会聚在一起吃“炒虫”,寓意祛除害虫、人畜安康,“炒虫”并不是炒真的虫,而是玉米、黄豆等。另有的地方,人们在这天手持燃烧的香条、艾草,熏家中四角、墙缝,以驱赶苏醒的蛇、虫、鼠、蚁,去除霉味。
旧时惊蛰另有吃梨的习俗,“梨”谐音“离”,吃梨象征着远离虫害。惊蛰节气,乍暖还寒,空气对照干,人容易口干舌燥,梨水分足够,有助于去火、润肺、止咳,因此惊蛰吃梨也相符养生之道。
(作者:王玉民 系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研究员)
【编辑:上官云】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28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