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歌谣和民俗里的“四季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众多纷繁的诗文与赞扬中,江南俨然是四序明白、风景妖冶的人世天堂。令人向往的吴越福地,孕育了形式多样、题材厚实的江南民歌,浸润着吴越区域社会环境、风物人情和审美情趣。

  无论是“江南可采莲”的汉代相和歌,照样寄托情思的情歌小调,抑或是采茶打鱼的劳动号子,江南民歌虽历经时空变迁和艺术流变,依然印刻着怪异的诗性气质和文化符号,以多样而又统一的方式,传承“吴歌”之传统,融合江南戏曲说唱、民歌小调、民间歌舞和丝竹管弦等音乐气概样态,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生动纪录千百年来江南人民厚实多彩的生涯方式和情绪天下。

  近现代音乐家们扎根浸润江南文化,吸收地域传统艺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创作形成了大量清丽婉约、元素多元、曲风各异的近现代江南民歌,如采茶舞曲、茉莉花、采红菱、紫竹调等,延绵之古韵,融会之流变,展现江南民歌蓬勃生长的活力,描绘江南人民生生不息的耕作和幸福多彩的美妙生涯,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犹如映照出一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序江南”优美画卷,转达着亘古稳固的江南音乐艺术韵味、声响特质和真挚情绪。

  【春之声】

  《采茶舞曲》由来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风景。哥哥呀,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啊,东山西山采茶忙……”江南民歌《采茶舞曲》,悦耳悦耳,音画优美。云雾缭绕的茶山、清亮透亮的溪流、穿红着绿的采茶女,何等迷人的早东风景和劳动情景……

  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立春之后,万物苏醒,百草回芽,杭州龙井春茶萌发吐绿。在唐代,茶农们便整装上山,一人击鼓,众人齐声大呼:“茶发芽…茶发芽…”满山回荡鼓声与呼声,排场十分壮观。相传乾隆天子昔时六下江南,四度到龙井,亲自采摘茶叶,留下诸多茶诗。据《西湖志》纪录∶“高天子南巡,啜其茗而甘之,上蒙天问,则王氏方园里十八株,荷褒封焉。”又称∶“在胡公庙前,地不满一亩,岁产茶不及一斤,以贡上方。斯乃龙井之家明日,厥为无上之品。”往后,“十八棵御茶”被誉为“茶中极品”,龙井也成为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1957年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首次来到杭州梅家坞村,浏览茶村风景,旅行茶叶生产,并和茶农一道采茶谈天,总理心情十分酣畅喜悦:“杭州山好、水好、茶好、景物好,就是缺少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作曲家周大风得知总理的话后深受启发,下刻意要创作一首茶歌。1958年春,周大风随浙江越剧二团赴温州泰顺东溪乡巡演,在与村民上山采茶时,触景生情灵感迸发,能否用传统的戏曲形式呢?戏曲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民歌犹如孪生姊妹,演出技巧、作品题材相融互鉴生长至今。尤其是传统民族歌剧以及叙事歌曲中引入戏曲元素,歌曲的戏剧效果和显示力极大增强。如歌剧《江姐》中运用“紧打慢唱”板式、三连音震音的齐奏,强烈陪衬寒风咆哮的场景和蹒跚独行的主人公形象,到达身临其境扣人心弦的艺术熏染力。越剧被誉为撒播最广的地方剧种,也是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其唱腔清新优美,演出传神悦耳,装容典雅唯美,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当晚,他挑灯夜战,一口吻写出了《采茶舞曲》。乐曲以具有鲜明江南音调色彩的越剧“尺调”唱腔为基础,融进曲艺“滩簧”结构和字多腔少的“叠板”气概,运用江南丝竹的音乐伴奏肢体。

  演员演唱时,用越剧的咬字行腔的戏曲发声方式,以前鼻音、平舌音为主,突出字头的咬字特色,发声靠前,唱腔连贯,音色甜糯脆亮,歌词朗朗上口,充实运用了越剧演唱的手艺特点,极富浓郁的传统特色。

  创作完成的第二天,周大风到了东溪小学请学生学唱《采茶舞曲》。没想到,一节课下来,深受小同伙们喜欢,还边唱边模拟采茶的动作手舞足蹈地跳起来。在经由频频修改、重新加工和录音后,《采茶舞曲》迅速在天下盛行,风靡城乡,成为着名度最高、最为观众喜欢的江南民歌之一,一再亮相重大晚会和外事流动,被团结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亚太区域气概的优异课本”。2016年9月4日晚,杭州G20峰会《最忆是杭州》西湖实景演出,湖光山色间,优美茶歌旋律,三百名采茶女在湖面轻盈律动,演绎着中国神韵与天下文化的融会对话。

  【夏之韵】

  芬芳四溢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外它……”当听到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时,犹如浮现一幅清香四溢的“江南茉莉图”:优柔的枝条,雪白的花瓣,金色的花蕾。一阵夏日的熏风袭来,如一位妙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散发着甜蜜清香,弥漫整个庭院。

  茉莉花是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芬芳植物,为我国十大香花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昔人就有了引种茉莉花的纪录,普遍应用于茶饮、药用、美容和鉴赏。茉莉花素洁文雅,清香脱俗,留下了诸多诗词佳作,如“花开盛夏偏嫌热,一雨生凉耐久看”“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世第一香”“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等,抒发昔人对茉莉花的喜欢和赞美。

  《茉莉花》则是江南小调的典型之作。作为中国民歌中的怪异一支,江南小调融入时调、俚曲,气概质朴自然,意蕴蕴藉灵动,传唱通俗亲热,如《孟姜女调》《叠断桥调》《杨柳青调》《绣荷包调》等,经劳悦耳民口头创作、撒播和加工,衍变出了诸多气概各异的曲调版本,反映劳悦耳民的贞洁真挚的头脑情绪和质朴生涯愿望。1942年冬天,14岁的文艺战士何仿随新四军淮南民众剧团,来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脚下演出,慕名造访了当地一位弹唱艺人。随后,弹唱艺人为其演出了明清俗曲《鲜花调》。何仿一下子就被《鲜花调》的旋律迷住了,就地请艺人教唱,并一句句记下了歌谱。10多年后,总政选调前线歌舞团进京演出,已成为军旅音乐家的何仿想起了这首影象深刻的《鲜花调》,着手举行专业化艺术性改编。

房租、电费、油价齐飙升 美国民众已处于崩溃边缘

伴随着通货膨胀和物价飙升,美媒指出,对普通美国人来说,他们正面临着房租、油价和电费飙升三重打击。随着租金、交通和公用事业成本以两位数的速度上涨,许多家庭为维持生计支付的费用抵消了去年的加薪。

  一方面,何仿将三段歌词中形貌的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三种花,统一改写为茉莉花,一唱三叹,使音乐形象加倍鲜明。将“满园花卉”改为“满园花开”,“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使歌曲艺术形象加倍生动。而在音乐方面,《茉莉花》曲调柔和优美,亲热委婉,极具江南小调韵味,出现了曲美、词美、意象美、情绪美,雅俗共赏,百听不厌。歌曲结构为典型的五声徵调式,“起、承、转、合”结构规整,旋律线条委婉,较多运用了切分节奏和十六分音符,节奏轻快紧凑,旋律流通又富于转变。开头一句的两个短句旋律起始于“角”,落于“徵”,搭配对称,唱词重叠,情绪充沛。第二句接纳“鱼咬尾”传统创作手法,自然承接第一句,并引出新的乐思,围绕so音通过级进、跳进运行。第三乐句平稳承接第二乐句,逐渐展现“转”的意味,从旋律的角度举行剖析,可以分为六个小节,并在重复旋律中落于“徵”上。竣事句旋律辅以九度跳进高八度演唱,加上悠扬委婉的拖腔,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显示出江南女子恋花惜花的蕴藉细腻的情绪,质朴贞洁的美妙心灵。

  《茉莉花》开,香飘四海。《茉莉花》悦耳的旋律陆续奏响在香港回归祖国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终结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重大流动和外事礼仪,被誉为“中国第二国歌”,成为中国文化的音乐符号。

  【秋之收】

  水乡人家采红菱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湖水清呀,照双影,就似乎两角菱……”每当民歌《采红菱》响起,犹如徜徉在波光水影的江南水乡生涯:湖面上嬉戏的白鹭,菱叶间跃出的小鱼,挤挤挨挨铺满湖面的菱叶,另有菱姐御前救夫,不慕荣华,回归水乡,泛舟采菱的悦耳传说,令人憧憬……

  秋天,正是脆嫩甜蜜的菱角丰收时节,采菱便成了江南水乡农家一样平常和难遗忘忆。菱角是江南国民传统食物,与“莲藕、荸荠、莼菜、茭白、水芹、鸡头米、茨菰”并称为“水灵灵、鲜滋滋”的江南“水八仙”。据《本草纲目》纪录,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解内热,健力益气”,具有诸多药用营养功效。在农家生涯中,采菱角并没有歌曲唱的那么轻松浪漫,采菱用的也不是小船,而是乘一只木桶或木盆,盆里放入小板凳,盘腿坐在前端,然后徐徐划进被红菱叶子遮掩得严严实实的河塘,用手划拨,或左或右、或飘游向前。划久了会腰酸背痛,不小心甚至还会“翻船”。不外也时有受惊的小虾、小鱼,从菱叶中跳进盆里,引得人人惊喜与欢笑。

  这首脍炙人口的《采红菱》最早起源于江苏高淳。高淳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化资源厚实,自古就有“出门山歌进门戏”的习俗,被誉为天下民俗文化的富矿区。据《晋书·乐志》中纪录:“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高淳民歌属“吴歌”系统,融合吴地汉族民歌、民谣特色,浸润江南水乡稻作文化、舟楫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高淳民歌。有田歌、牧歌、劳动号子、仪式歌、时政歌、情歌、春歌、童谣、历史传说歌等九个品种;插秧歌、耘田歌、牧牛歌、上梁歌、送房歌、祝酒歌、情歌、车水号子、打夯号子、拔船号子、龙船号子等多种文体,出现多彩的民俗文化,抒发对生涯的热爱和憧憬。歌曲韵律流通,活跃欢快,以五声调式为主旋律,mi、la、do为主干音,时而委婉升沉,时而高亢舒缓,行云流水,优美悦耳。

  1950年月,刘韵、夏丹姐妹对唱版《采红菱》在香港歌坛红极一时。1966年,上海籍曲作家姚敏、江苏籍词作家陈蝶衣重新改编《采红菱》为更盛行的情侣对唱版,14岁的邓丽君演唱这曲《采红菱》获得竞赛冠军,往后声名鹊起,踏上职业歌坛。现代词曲作家对《采红菱》等中国民歌的创作改编,助推了中国盛行音乐的生长,一系列民歌元素的盛行歌曲,传遍大江南北,响彻华语歌坛,深深影响一代代中国人。

  【冬之悦】

  海纳百川丝竹调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鲜花调。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欠好,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欠好……”江南的春节传统习俗里,总有丝竹优雅的旋律,渲染着节日的欢跃,冲淡冬日的严寒,扬起浓郁的江南特色。

  江南丝竹,秀雅优美,气概清新,曲调柔和委婉,具有怪异的韵味和文化魅力,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一颗瑰宝。“柔、美、糯”的丝竹声,散发着悠悠的水乡雅韵,深受江南人民喜欢。

  丝竹乐的由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先秦的“竽瑟之乐”,两汉“丝竹更相和”的相和歌,南北朝“清商乐”的“但曲”,丝竹乐逐渐成为民间和宫廷中主要的演出形式。到了宋代,丝竹乐有了市井、瓦舍等专门演出场所,配设“细乐”和“小乐器”的乐队体例,音乐气概也转酿成了“清、小、细、雅”的特点。明清时期,丝竹乐保持宋代清新淡雅的气概,吸收民间习俗中的“细乐”“丝竹”和“清乐”,并融合袭击乐器,成为伴奏音乐形式。20世纪10年月,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央,涌现出诸多演奏整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乐社。“丝竹乐”随之也被称为“国乐”,演奏“国乐”的班社被称为国乐社。之后,逐渐统称为“江南丝竹”,演奏组织称为“丝竹班”。如上海江南丝竹“清客串”和“丝竹班”。

  今天,江南城乡各地依然活跃着诸多乐社,它们有着牢靠乐手们,定期聚会和排演,传承延续着古老的丝竹艺术,厚实都会的文化生涯。2006年,江苏太仓市和上海市团结申报江南丝竹,乐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南丝竹的曲目厚实,传统八首乐曲为《欢欣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另有《鹧鸪飞》《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桨》等乐曲。音乐家聂耳曾改《倒八板》为《金蛇狂舞》,很快风靡天下。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早已成为乐坛名曲。传统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施展”等手法,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忍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在,透射出江南人民“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人文文化秘闻。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千百年来,江南人民勤劳智慧的劳动生产,丰盛的文化积淀,怪异的民俗风情,是民间音乐的源头,音乐创作的源泉。一曲曲音韵情调,犹如一朵朵壮丽之花,在天下声乐艺术中精明绽放,散发着耐久撒播、令人心醉的芬芳,诉说着色彩斑斓的美妙江南。岁月不居,经典永恒,让我们记着那先曾经给我们无比温温顺美妙回忆的旋律,向时光致敬,为家园祝福。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董伟)

【编辑:罗攀】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32079.html

(0)
移动端APP开发
上一篇 2022年3月25日 16:39
下一篇 2022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