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信”
■本报记者 孙伟帅
清明节前夕,一个帖子在网上撒播开来:“清明将至,上海市龙华义士陵园(龙华义士纪念馆)拟于清明时代为民众提供线上祭扫、代祭扫服务及‘云观展’……”
看到新闻,在某网络社交平台“蹲守”了几天的网友,撤下了自己寻找上海网友协助送信、送花的求助帖,马上转场至龙华义士陵园的祭扫网页,“寄”出了写给陈延年、陈乔年的信。
许多人都未曾想到,给牺牲的英烈写一封信——这样传统、古老的形式,竟成为当今年轻人在清明节祭祀英烈盛行方式之一。在信中,他们将涌动心中的敬仰和忖量倾吐于笔端,将深沉的告慰作为最长情的表明。
一位网友在微博热门话题“永远记着你”下这样回复:“有些人坐火车就能见到,有些人需要坐时光机才气见到。这些信,即是‘时光机’。”
从一封封跨越时空的“信”中,我们看到了让人动容的故事,感受到了催人奋进的气力。
“隔着时空无声对望,信托现在我们相互心灵相通”
上海龙华义士陵园,安徽合肥延乔路,这两个相距500公里的地标,在2021年清明节泛起了极其相似的一幕——
龙华义士陵园里,革命义士陈延年、陈乔年的纪念碑旁摆满了鲜花和手写的卡片;合肥延乔路的路牌下,鲜花已经多到需要绑在周围的路标杆上。
那些卡片上,写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上海龙华义士陵园认真人告诉他,来这里事情良久了,照样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景。电视剧《醒悟年月》的编剧龙平平没想到,一部红色主旋律电视剧会在现代年轻人中发生云云大的影响,陈延年和陈乔年竟能跨越百年时空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的偶像。
想念自2021年清明始,在7月到达岑岭。纪念的花海中,一封署名为“一学生”的信,引起上海龙华义士陵园事情职员的注重。
“哥哥,着实内疚,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确立100周年,在一部名为《醒悟年月》的电视剧中,我才知道了你们。你们在赴刑场的路上,眼光坚定如铁,用笑容告诉厥后人:不要为我们忧伤,我们的鲜血与牺牲定会叫醒更多人,最终缔造出灼烁的未来……”
这封短短的信,触动了陵园事情职员。清明节一过,他们便最先在网络上寻找“一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已往,这封信的主人到底是谁依然成谜,但信件内容在网络上引起许多90后、00后的共识。稀奇是信件仰面的一声“哥哥”,让百年时空在信纸上、在墓碑前重合:“隔着时空无声对望,信托现在我们相互心灵相通。”
与此同时,一封封致敬百年前“同龄人”的信,从天下各地寄往上海龙华义士陵园。一束束盛开的向日葵也带着差其余地址,被合肥的外卖小哥送往了延乔路。
“来自新中国的新青年”“21世纪新青年”……这一个个匿名的落款,饱含着新一代年轻人对革命义士的崇敬。跨越百年,信里那夹在落款中的“新”与“美妙”,正是陈延年与陈乔年所处之“醒悟年月”的最好续集。
无独占偶。一封封从差异地方寄来的信件,抵达统一个目的地:广州银河义士陵园的“文总”六义士墓前。
1933年4月,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确立。温盛刚、谭国标、凌伯骥、赖寅仿、郑挺秀、何仁棠向导的广州“文总”起劲流传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救国主张。1934年1月尾,他们被国民党统治政府逮捕,同年8月1日,各自遭到逮捕,被杀戮于黄花岗七十二义士墓旁,被称为“文总”六义士。
广州银河义士陵园治理处的事情职员纷纷当起了“信使”。天天,他们从邮政职员手中接过信件,然后对着义士墓碑尊重地鞠三个躬,再将塑封好的信件,一封封轻轻放在墓前。
那天,一位事情职员动情地将一封来信读给义士们听:“你们中,最年长的27岁,最小的仅19岁。我和你们岁数相仿,我时常想,若是我身在谁人年月,会不会和你们一样勇敢,会不会和你们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
2021年清明节这天,华南理工大学学生陆炜聪,自动申请到广州银河义士陵园做自愿者。他说:“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为了想念先烈。我入党宣誓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现在站在同样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重温了一遍入党誓词。”
1500公里外的上海,一位专程从广州赶来的女学生,正在轻声地将自己的信读给陈延年、陈乔年听:“当我走出地铁站,仰面看到您的照片泛起在最荣华街道的大屏上,您微笑着看这一切,我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得让他们的家人知道,他们在战场上都是个顶个的英雄”
斜阳下,一支钢笔正有力地在信纸上誊写着。
“他负伤了,血涌了出来。”写到此处,紧握钢笔的手似乎犹豫了,手的主人——8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明忠摘下老花镜,揉揉太阳穴,望向窗外。片晌后,他照样决议把那场战斗的惨烈写给战友的后裔。
今年清明节前,张明忠把7封信郑重地交给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退役武士服务站站长龙郁林。这7封信,是他写给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战友们的支属后裔的,每一封信里都详细纪录了他影象里关于战友的一切。
“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牺牲战友的支属。”张明忠嘱咐龙郁林。
这是这名老兵第8次在清明节前寄出这样的信。2015年,是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5周年,看着电视里播出的文献片,张明忠萌生了“整理回忆”的想法。
吉林新增本地确诊病例890例、本地无症状感染者1546例
4月6日0-24时,全省新增治愈出院确诊病例1293例,其中长春市743例、吉林市522例、四平市22例、延边州4例、松原市2例;新增解除隔离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300例,其中吉林市689例、长春市599例、延边州6例、四平市5例、梅河口市1例。
“他肚子被敌人打破,强行把裤腰带扎紧,继续战斗。那时,战场上像他这样的自愿军不能胜数。”这是张明忠写给四川内江一位战友支属的内容。写到战斗最猛烈的时刻,张明忠的手止不住地哆嗦。对这位在战场上履历了九死一生的老兵来说,回忆昔时战斗的残酷,无疑是再一次揭开那道永远无法弥合的伤口。
“怎么会不痛呢?可是我得让他们的家人知道,他们在战场上都是个顶个的英雄!”张明忠激动地说,“实在,我更想通过写信告诉我的那些战友们,现在我们国家壮大了,人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借助这些信,老兵张明忠又一次和老战友们“回到”抗美援朝战场。一封封写给牺牲战友支属的信,就像是一部部承载着血与火的英烈传记,总会在每年清明节的前几天,通过退役武士服务站寄出。
山东、广东、安徽、河北……那些散落在天下各地的牺牲战友的支属,由于张明忠的信知晓了亲人的青春与热血,那些无法被众人逐一知晓的名字,由于张明忠的信又一次闪灼着英雄的绚烂。
一封,两封,三封……8年里,张明忠已经寄出了15封这样的信件。这个清明节,昔时轻的龙郁林接过这沉甸甸的7封信,他以为自己手中“承托着自愿军义士们轰轰烈烈的一生”。
在康西瓦义士陵园,女军医吴佳也和龙郁林一样,替一位老兵送信。
写信的老兵是吴佳的父亲吴永强。60多年前,吴永强在雪域边关的一场猛烈战斗中失去双手双腿。带着牺牲战友的嘱托,吴永强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女儿吴佳的印象里,父亲很顽强,坚持康复训练,坚持自己穿衣用饭,而且练出了“一手”好字。
今年,带着父亲亲手写好的信,吴佳到海拔4280米的康西瓦义士陵园,替父亲探望那些长眠于此的战友。
“我是你们昔时的吴排长,今天咱们的女儿又有时机探望战友们了……”墓碑前,吴佳读着父亲写给牺牲战友的信,泣不成声。
读完信,吴佳接通了父亲的视频。镜头里,精神矍铄的吴永强向战友们敬了一个“尺度”的军礼;镜头外,满脸泪痕的吴佳也庄重举起了右手。
“我想告诉你,你飞过的天空,真美”
“轰——”停机坪上传来令人心跳加速的轰鸣。紧接着,一架歼-15战机犹如一支银箭直冲云霄。
座舱里,水师航空大学某训练团航行学员杨臻和带飞教官王勇,一同感受着“飞鲨”战机的汹涌力,俯瞰海天的壮观情景。
回到宿舍,杨臻擦了把脸,坐在书桌前,打开日志本。
“马上就到清明节了,我一直很想去杭州看看你。然则我们的训练义务很重,以是就写封信给你。你的壮举让我明了,只有明白责任和使命的人才气临危不惧。你看,现在我们已经挺进深蓝,我想告诉你,你飞过的天空,真美。”
杨臻的这封信,是写给“海空卫士”王伟的。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军EP-3侦探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约7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王伟驾驶的战斗机相撞……
从那一天起,王伟,这个英雄的名字,成为铭刻在人们心中的又一座丰碑。
每年清明节,在浙江杭州王伟义士的纪念碑下,总会摆满从天下各地送来的鲜花。最近两年,他的墓碑前,还泛起了歼-15战机、航母辽宁舰的模子,以及林林总总中国先进战机的照片。
2021年清明节前夕,王伟义士牺牲20周年数念日来临之前,一封长信悄悄躺在花丛中。“中华民族从来不缺脊梁,已往未曾缺过,现在不缺,未来也绝不会缺。”很快,信中的这句话登上了热搜。人们好奇,这封用“上海交通大学”信笺写的信到底出于那边。
一张身着浪花白、向王伟义士纪念碑庄重敬礼的背影照,很快回覆了人们的疑惑。他就是写信的人,曾服役于水师某部的大学生章原。
王伟牺牲的那一年,章原刚刚2岁。生长在新疆库尔勒的他,自己也没想到孩童时代的一位义士将和自己发生怎样的联系。若干年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的章原,参军入伍当了水师。
章原还记得,那一晚他和班长一起站岗。望着满天繁星,班长告诉他:曾经有一架编号为“81192”的战机,就是从眼前的这条跑道腾飞,去阻挡美军军机。那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那天起,每次途经那条跑道,章原总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在梦中,他甚至看到了“81192”平安返航……
服役期满后,章原回到大学继续念书。每次打开衣柜,看着那身叠得整整齐齐的白色戎衣,章原总以为“另有一件事没有做,却应该做”。
终于,2021年清明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章原从上海赶到杭州,又一次穿上“浪花白”,笔直地站在杭州东北郊的安贤陵园里。他的身旁,一尊“海空卫士”王伟义士的全身铜像傲然屹立。
20年后,两代武士隔空相见。
20岁那年,王伟在入党自愿书中写道:“我希望加入党组织,绝不是为了捞点政治资源,也不是为了升官发家,我只想以一个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孝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现在,与那时的王伟年数相仿的章原在信的开头这样称谓他——“亲爱的王伟同志”。这是共产党人之间最亲热的称谓。信中,章原向王伟诉说了自己的发展与转变。信的最后,章原十分硬气地写道:“绝不退却,绝不投降,绝不妥协!”
章原把手写的3页长信轻轻放在王伟铜像前,立正,敬礼。
航行学员杨臻在网上看到这个故事。他也想着有一天能和章原一样,站在王伟义士的铜像前,向这位海空先进敬个礼,告诉他自己和战友们若何飞上航母,若何飞翔于海天之间……
窗外,夜色如墨,两架歼-15战机拖着耀眼的尾焰,腾空而起。
【编辑:陈文韬】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3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