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期一位肺移植老人的小心愿给上海市胸科医院医护们出了一道浩劫题
为让阿婆吃上一碗虾仁馄饨,医护四棒爱心接力
记者 唐闻佳
疫情之下,一碗小馄饨竟难住了不少人。克日,上海市胸科医院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暖心小事。
一个俄罗斯籍上海女婿的志愿服务
口述者:安德烈(俄罗斯籍上海女婿)采访记者:朱自奋 俄罗斯青年安德烈是上海女婿,在上海青浦安家,生活得很是安定幸福。在得知物业保安最近超负荷工作后,我和太太便申请做志愿者,做好防护,用小拖车将热乎乎的面包送达每家。
徐阿婆是胸科医院的一位双肺移植术后患者。在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悉心照护下,阿婆渡过了最艰难的围术期。岂料,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碎了徐阿婆早日和家族团圆的憧憬。老人变得郁郁寡欢,胃口异常欠好,甚至还影响了康复历程。她的主管医师祝敏芳急坏了,多次把自己的美食带来给她,甚至用榨汁机自制果汁,但徐阿婆依然食欲不振。
“阿婆,你到底想吃啥,你跟我们再说说?”有一天,徐阿婆向重症医学科何斌主任提了一个小愿望:“我想吃碗虾仁馄饨。”
这个小愿望,却成为封控时代的浩劫题。疫情时代,蹊径封控、商铺关门、快递难题、家人隔离……怎么办?移植中央姚峰主任在事情微信群发出一条求助信息,没想到群里的医务职员一呼百应。“食堂可以包,但没有食材”“我家有面粉,我来和面”“我家有虾仁”“我来拌肉馅”……
说干就干!医务部、胸外科、重症医学科、药剂科、后保部等医务职员同心协力,上演了一场爱心“接力”。
下班后,医务职员脱下白大褂,穿上围裙。接力第一棒,由移植中央主任施建新拿起了擀面杖、制作馄饨皮;接力第二棒,要解决馄饨馅。普通俗通的虾仁在当下封控时代则成了有数物资,临床药师潘雁在家找出少量存货,再剁了肉糜,加料搅拌,一气呵成;接力第三棒,传到了食堂师傅这里。他接过原质料,包馅、下锅,一碗热气腾腾的虾仁馄饨煮好了。接力第四棒,这是“最后100米”,重症医学科张倩芸医生将这碗稀奇的馄饨端到了老人眼前。
热腾腾的小馄饨,配上一把葱花,真是喷喷香。老人瞬间开心得像一个孩子,一口吻就吃完了!
“吃小馄饨,在平时多简朴的一件事,许多人甚至还吃腻了、不想吃,现在,我们看着都香。一份小馄饨,承载了特殊时期医患共渡难关的‘战友谊’。”医务职员这样说。
【编辑:陈海峰】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3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