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应给观众带来精神力量

  作者:罗颖鸾

  在文化休闲方式极大厚实的当下,纪录片怎么跟网络直播、短视频、影视剧、游戏争取观众?要害在于掌握住纪录片的主要竞争力——有干货,就是既要输出硬核知识,也要让观众从中受到启发。

  作为一名纪录片创作者,把美妙分享给更多人、让观众有获得感一直是我的愿望和追求。

  纪录片《然则尚有书籍》在网络平台上线后,受到许多年轻人迎接,还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并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提名。这是一部纪录“人”的作品,从赋予一本书生命的作者、译者、编辑、书籍设计者,到让书流通起来的书店店长、图书治理员,再到图书最终抵达的读者,我们撷取了写书人、做书人、念书人的怪异故事,献给天下爱书人。纪录片的乐成很洪水平上归功于这些专注、真诚的拍摄工具。我们要做的就是生动出现他们的特质,讲好他们的故事。

  在文化休闲方式极大厚实的当下,纪录片怎么跟网络直播、短视频、影视剧、游戏争取观众?要害在于掌握住纪录片的主要竞争力——有干货,就是既要输出硬核知识,也要让观众从中受到启发。在创作历程中,我们运用“生疏的熟悉化”和“熟悉的生疏化”两种方式,提升作品的亲和力。

爆款与争议之间的《汉密尔顿》

从8月23日到27日,“百老汇璀璨夜全明星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唱足六场,每一场,现场气氛的最高潮总是出现在《汉密尔顿》的选曲《我的机会》唱响时。

  “生疏的熟悉化”就是把生疏的知识用观众熟悉的形式、熟悉的语言去出现,引发兴趣。好比,我们讲了一小我私人们不那么熟悉的人物——清代金石学家黄易和他的访碑图、访碑日志。我们在采访调研时发现,黄易在访碑的历程中画了许多画,而且他会把自己画进去,也会把不在场的同伙画进去。这就像那些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发聚齐集影,然后把不在场的同伙制作进照片里的年轻人。我们开顽笑说,他是一个很现代的昔人,可称为“多媒体交互艺术第一人”。用这种方式,让人物故事更贴近观众。

  “熟悉的生疏化”则反其道而行之。好比人人都知道《百年伶仃》这本书,但很少有人知道译者是谁,以是我们把镜头瞄准这本书的译者范晔,观众没想到《百年伶仃》的译者这么年轻英气。人们对小说的固有印象与翻译者的小我私人特质形成强烈的张力,自然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还在解说词、画面、剪辑上接纳了一些有创意的方式。好比,我的另一部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中有一集叫《古籍里的盛宴》。纪录片一开场,便以“若是现代人穿越到宋代能吃到些什么”这个设想最先。我们行使动画形式,枚举了宋代盛行的食材、菜品以及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举行了“冷知识”科普。人人才知道正是由于那时有了茭白和胡萝卜,炒菜才最先盛行起来,等等。这个片断看似简朴,但为了这几句话,导演查阅了许多资料,花大实力考证了宋代蔬菜和食物的历史。

  创作纪录片这么多年来,我们和一个个性格差异但同样真诚的人相遇。今年春天,古籍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先生去世,享年100岁。沈老把一生献给古籍珍爱整理与研究事情,一本《士礼居题跋》,他几十年来一校再校,直到去世前还在修订,但这些故事却鲜为人知。由于《然则尚有书籍》,沈老一下子着名了,许多媒体、观众前往造访。原本我郁闷会打扰沈老,而沈老却很开心,他说古籍版本目录学对照冷门,现在年轻人感兴趣是好事。我想,人人喜欢沈老的故事,一方面是被他在快节奏的当下“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定执著所感动,另一方面也是羡慕沈老能找到自己钟爱一生的兴趣。纪录片中,沈老平清淡淡的一句“过好每一天”引来网友们的满屏弹幕,年轻人以此致敬沈老、致敬理想。这就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主要意义:挖掘看似普通实则了不起的人和故事,给观众带来精神情力。

  (作者为纪录片导演)

[
责编:张晓荣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81357.html

(0)
移动端APP开发
上一篇 2023年9月5日 14:39
下一篇 2023年9月5日 15: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