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寿千年,光华再现开化纸的重生

纸寿千年,光华再现

开化纸的重生

( 2025-09-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本报记者段菁菁 郑可意

悠悠仲夏,钱江之源。在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的开化纸研究中心新厂房里,一套自主设计的半机械化造纸设备正在试运行。金属滚轴的规律声响与传统纸槽的清冽水声相和,宛如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手工匠人黄宏健立于生产线旁,伸手轻轻抚过新出纸页——温润如玉、韧如薄绸,这正是失传百年的开化纸。

开化纸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薄如蝉翼却坚韧挺括,曾一度作为贡品,是宫廷书籍和典籍文献用纸。然而自清末起,随着近代战乱频仍、原料匮乏及机制纸的冲击,手工造纸日渐式微,开化贡纸制作技艺几近失传。

近些年来,经过开化县手工匠人和专业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古老技艺在科技的助力下破茧新生,“纸寿千年”的光华再次照亮了中华文明传承之路。

千年传奇

“蔓衍空山与葛邻,相逢蔡仲发精神。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

清代诗人姚夔所描写的开化纸,何以称得“席上珍”?普通纸张一般只有20年的寿命,而国内研究表明,开化纸至少可保存千年。这是开化纸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加之质地洁白坚韧、帘纹隐而不显等特征,开化纸风靡一时。

开化纸的生产使用,散见于文献和史料中。

《明一统志》明确记载,“藤纸,开化出”;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录了开化纸抄造的全过程,同时记录了洪武至成化年间内府使用榜纸的状况。清朝年间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初刻本、《四库全书》(北四阁)等名贵典籍,均被认为是开化纸的刻写本。此外,在许多精美殿版古籍的介绍资料中,常能看到“开化纸精印”这样的描述。

近代不乏文人与收藏家对开化纸青睐有加。因其纸面常带星点桃红晕纹,文人雅称“桃花纸”;近代著名藏书家陶湘最喜欢收藏殿版开化纸印本,当时人誉称其为“陶开化”;近代藏书家周叔弢则认为,乾隆朝的“开化纸”,是古代造纸艺术的顶峰。

清代同治年间,因战乱影响,加之造纸核心原料枯竭、机器制纸的冲击,民间抄纸走向没落,开化纸品质下降,其核心工艺也逐渐失传。

曾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的张元济不无遗憾地表达:“昔日开化纸精洁美好,无与伦比,今开化所造纸,皆粗劣用以糊雨伞矣。”

传云章于千载,存文脉至万年,开化纸使命未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约5000万本古籍,其中有1500万本亟待修复,更有部分因早年修复手段不当而损坏加剧。

“寿达千年”的开化纸,或可成为古籍修复的“终极答案”。在业内专家看来,日本和纸早已被列入世界非遗,韩国传统韩纸亦驰名国际,而作为造纸术发明国的中国,不应长期依赖进口手工纸修复国宝。重塑开化纸,关乎文明延续,更关乎文化尊严。

匠心不息

据《申报》记载,1933年,来华访问的瑞典亲王卡尔对记者谈及中国印象时感慨:“瑞典纸在欧洲为第一,但工料之细尚不及中国之开化纸。其所印的五彩图画,历经数百年不褪色,鲜明如初绘……”

第一次看到这篇报道时,开化纸技艺传承人黄宏健50岁。彼时,他已经在“复活”开化纸的道路上走了十多年,不少人称他为“纸痴”。

时光回到2009年。那一年,以开化纸为历史渊源衍生出的开化贡纸制作技艺,刚刚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时之间,“开化纸”在小县城“热”了起来。

黄宏健当时在开化经营饭馆生意。一次与顾客的对话,让他第一次动了造纸的念头。“听说,无数典籍文献不吝赞美之辞记载了这种昂贵的纸。在著名的图书馆、博物馆和藏书家手中,还有一些价值连城的开化纸古本。可是,没人知道这些名贵的纸是怎么做出来的。”黄宏健说,有人拿出几十万元聘请安徽的宣纸师傅重新制作开化纸,可师傅在看过开化纸的样本后,直言“搞不出来”。

黄宏健说,从前开化造纸业繁荣,小时候常听祖辈讲过去造纸的故事。“我能不能复原开化纸?”这个想法在他心里埋下种子。

于是,黄宏健一边查阅史料,一边寻访开化还会造纸技艺的老工匠,整理出了一大沓有关开化纸制作工艺的资料。2012年,黄宏健在自己饭店的厨房里,用高压锅等厨房用具,开始试验造纸。“那个时候造出来的纸,完全不成样子。工艺不行,原料也有问题。”

在巴黎品读历史的纽带

在巴黎品读历史的纽带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华走笔今年,法国各地都在举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活动。——戴高乐8月下旬,巴黎解放博物馆举行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特别展览《戴高乐和巴黎解放》。展览的核心内容,是戴高乐将军的一封家书

匠心不息。为了复兴开化纸,黄宏健和妻子关了饭店,在山中一边过着“隐居”的生活,一边造纸。“每天的工作就是采集各种造纸原料,然后一遍遍试验。”

造纸的过程,如同一场苦旅,了解越多、压力越大,越觉复原之路坎坷。传统工艺全靠口耳相传,无文献可考;实验室检测、化学成分分析对初中文化的他而言更是天书。他咬牙啃下《高分子化学》《植物纤维化学》,甚至自学英语查阅国外论文。

在一次寻访中,黄宏健发现了当地一种叫“弯弯皮”的造纸原料,几经查访,原来是学名为“北江荛花”的植物。这是一种小型灌木,在日本被列为战略物资,因为荛花纤维有一定的毒性,用其制成的纸可防虫蛀,让纸张千年不坏。它正是开化纸的重要原料。

经由钱江源滋养千年的开化,为荛花的生长提供了绝佳土壤。“荛花之所以主要生长在开化和江西上饶一带,与空气、水源、光照都有关系。”黄宏健说,开化纸只有开化能造,说到底,这也是大自然的一种馈赠。

合力求索

由于开化纸代表中国书籍印刷用纸的最高水平,开化纸传统技艺的研究和复原工作迫在眉睫。开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开化纸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2013年,开化县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15年7月,复旦大学跨学科团队的到来,为开化纸复原工作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机。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杨玉良院士在2014年卸任后,全身心投入中国古籍保护事业,成为复兴开化纸的顾问。2017年3月24日,“开化纸研究实验室·杨玉良院士工作站”在开化县正式启用。

复旦团队为黄宏健提供了现代科技的有力支撑。年过六旬的中科院院士杨玉良亲自带队进驻开化,成立院士工作站。开化纸的复兴进入实验室阶段。化学家、植物学家、文博专家与黄宏健围坐在纸槽边,将“纸药配比”“荡帘手法”等传统工艺模棱两可的表述转化为实验室的准确数据。

“多亏了当时自学啃文献的这股狠劲,否则跟复旦大学专家合作,自己怕是连纸样检测报告都看不懂。”黄宏健说。

在复旦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开化纸产于开化的历史文献和实证研究有了基本的定论,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基本确定开化纸的原料以及理化数据,开化纸传统工艺和试制开化纸纸样的各项特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今,黄宏健造出的开化纸纸性已和古代开化纸高度接近。

2017年,在开化纸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实验检测数据表明,最新研制的开化纸模拟老化时间为339天,寿命可达2825年。黄宏健十余年的跋涉,终于有了回响。

开化纸的复兴工作也稳步推进:2022年,与复旦大学、浙江科技大学合作研发仿生抄造设备,突破传统手工生产的效率与精度瓶颈;2023年,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生物绿色制浆与废水处理技术,推动环保化生产;2024年,依托省级博士创新站,开展纤维材料与仿生抄造的深度试验,优化纸张性能;2025年,与市县国资联合成立开化贡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推动仿生设备生产线试产,并同步制定生产工艺标准与产品技术标准……

而作为开化纸原料的荛花,也在开化多个乡镇的山野间种下。与浙江农林大学联合申报实施的原料的优选培育和新品种开发正同步进行,从源头上保障原料的可持续性与品质稳定性。500亩的愿景,将在未来三年的山岚雾霭间勃勃生发。

重绽光华

今日的开化纸,已不仅是古籍修复的“救星”,更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G20峰会国礼邀请函、敦煌数字化古籍复刻、巴黎高定时装周上的“纸纤维面料”……一张纸连起了传统与未来。

但开化纸的新生,只是一个开始。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与手工纸市场需求增长,中国造纸术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困境日益引发关注。“‘复活’开化纸最大的意义,是借助手工纸这一载体,保存、延续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黄宏健说。

在国际上,一提手工造纸,言必称日本纸。起源可以追溯到8世纪的日本和纸与开化纸一样古老,至今仍然保留传统手工造纸工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形成了多个商业品牌。从钱包、帽子到衣服、拖鞋,这些原料为和纸的现代商品具有帆布和皮质的质感,也颇受市场追捧。

通过杨玉良院士,黄宏健结识了一批业界最权威的专家,他们不仅丰富了黄宏健的知识,开拓了他的眼界,还带给他国际视野。在日本埼玉县小川町细川和纸技艺馆考察时,黄宏健在一个角落看到了陈列着的中国纸,“铭牌上就写着‘中国纸’,一张皱巴巴、品相全无的纸头,怎么能代表中国纸?”

黄宏健忍不住把带在身边的开化纸纸样拿了出来,“日本人看到纸样之后,态度马上发生了变化”。黄宏健把那张纸样留给了日本同行,并建议他们将展柜里的那张“中国纸”换下。

“差距仍然存在。”黄宏健说,造纸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其真正精髓在于一套涵盖材料、制作、检测与运用的系统化“术”。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造纸项目被简单归类为“传统制作技艺”,侧重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却忽视了前端材料管控、后端检测验证与市场反馈机制的建设。正如业内专家指出,日本和纸的领先并非仅凭手工细腻,更源于其对全环节品质的严格控制和对标准化、数据化的重视。

国内多数纸坊仍聚焦于“制作端”,缺乏对前后端的品质把控,也没有严谨的产品检测标准,所以很难造出高品质的好纸与日本和纸抗衡。

“日本和纸是世界非遗,但开化纸代表的是中国手工纸的顶峰。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工艺遇上现代科技,能迸发多大能量。”黄宏健说。

开化纸的探索,是中国传统工艺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实践:从孤立的“技艺”走向系统的“术”,才是中国造纸重回世界巅峰的关键。复旦大学专家认为,仿生抄造设备研发是联结传统与未来的桥梁。希望通过科技赋能,让手工纸具备工业化时代的品质稳定性,同时保留其人文温度。

随着开化纸全链模式的逐步落地,中国传统纸张有望打破“低端内卷、高端失语”的困境。2027年,对标日本和纸的检测计划,将成为检验中国造纸复兴成果的关键一役。而更长远的意义在于,开化纸所构建的“术”的框架,或可为陶瓷、织锦等其他传统工艺的现代化提供范式参考。

纸寿千年,而今光华再现。中国造纸古艺的新篇章正在徐徐书写……(段菁菁 郑可意)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97199.html

(0)
移动端APP开发
上一篇 4小时前
下一篇 2020年9月30日 10: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