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率先披露并展开学术争鸣的“昆仑石刻”,近日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秦代刻石,并命名“尕日塘秦刻石”。日前,本报召开学术争鸣研讨会,邀专家学者回顾此次学术论辩,并总结学术争鸣的价值与意义。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等8位参与争鸣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本报自6月8日率先发文披露“昆仑石刻”以来,超过60位专家参与学术争鸣,是光明日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争鸣,被称为“现象级文化事件”。
【新闻随笔】喜看农文商旅融合新气象
在湖南常德李家桥村,200多亩猕猴桃喜迎丰收,村民们通过电商直播等线上渠道销售猕猴桃,也有不少游客来到这里体验采摘的乐趣;在云南普洱,庄园咖啡、山林咖啡、稻田咖啡等新业态势头正旺,游客们在“咖旅”的新场景中沉浸体验;在贵州遵义贡米村,村民们精心布设稻田“尝新宴”、农产品展销等活动,让更多人通过美食和产品感受丰收……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结合自然风光优势和自身农业特色,积极探索农文商旅融合新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广阔的发展舞台。在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背景下,将农业、文化、商业和旅游进行深度整合,可进一步拓宽农村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层次,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这场多学科、多层次、跨领域的学术争鸣,为不同领域学者提供了对话平台,打破了学者之间的认知局限,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推动了书斋里的学问走向大众,展现了学术民主的时代风尚。光明日报有开展学术争鸣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在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赢得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倾心。此次就青海秦刻石这一存在争议而社会亦多关注的文化主题开展学术争鸣,不同意见得以平和陈说、平等争辩,让“真理越辩越明”,切实实现了学术启示、学术促进、学术引领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出光明日报作为思想文化大报的学术担当和社会责任。
与会专家表示,学术研究没有终点。未来,将从刻文内容、文物保护、刻石与秦文化等多角度开展后续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在碰撞交锋中互相浚发、互相激荡,是学术求真之路的常态。回顾这次学术争鸣,大家于争鸣中见灼识、于切磋中激共进、于论衡中达至理、于砥砺中开新境,给予我们诸多启示。以这次争鸣为新的起点,光明日报将把“开门办报”的传统发扬光大,持续为学界提供更宽广的发声平台。
(研讨会发言摘登见7-8版)(郭超 王笑妃)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97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