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的旱塬,如何让马铃薯、玉米、冬小麦等主粮作物“喝上高效水”,让黄芪等特色药材“用上经济肥”?在定西市起伏的旱塬上,春播时的地膜与冬灌后的麦田构成了独特的农业图景。为破解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难题,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黄彩霞教授带领团队扎根于此多年,以田间为实验室,用播种、灌溉、秸秆再利用的一个个科研瞬间,破解着旱区农业“节水减肥”的密码。
田间即实验室:把科研做在作物生长的每一步
“冬前灌溉不能等,得跟着地温、墒情走。”每年10月冬小麦播种季,黄彩霞总会带着团队出现在定西的试验田里。镜头记录下的,是他们蹲在田埂边丈量播种深度的专注——手中的卷尺、笔记本上的墒情数据,搭配刚播下的麦种,构成了科研的起点。
“过去农民凭经验灌‘大水’,既浪费又可能影响小麦抗冻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刚刚好’的灌溉量。”团队成员解释。
而在灌溉试验区,另一组画面更具科技感:水肥一体化设备的管道沿着田垄延伸,水流携着精准配比的肥料缓缓渗入土壤,黄彩霞和团队成员守在检测仪前,实时关注冬小麦的吸水吸肥情况。“传统漫灌水肥利用率不足40%,通过这套系统,能提高到70%以上,一亩地还能节水近200立方米。”多年试验下来,团队已为定西冬小麦定制出“播前保墒+返青关键期精准灌”的节水模式,每亩均增产10%以上。
秸秆再利用的场景,则蕴藏着“变废为宝”的智慧。收割后的玉米、小麦秸秆,不再是焚烧污染的“负担”,经团队研发的秸秆整秆覆盖技术,既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以前一亩地要施15公斤化肥,现在掺上秸秆还田,10公斤就能达到同样效果,土壤还更疏松了。”当地种植户的反馈,成了科研成果最实在的注脚。
黑龙江五大连池全力推进玉米收获
眼下,正值玉米收获期。连日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的种植户抢抓晴好天气,积极组织人力、机械全力开展粮食收割工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在建设乡万友村,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金黄饱满的玉米倾泻而出稳稳倒入运输车内
成果惠民生:从实验室数据到田间丰收粮
在定西市灌溉试验站马铃薯种植基地,黄彩霞团队研发的“膜下滴灌+减量施肥”技术,让曾经“看天收”的马铃薯有了稳定产量。“过去灌溉不均,马铃薯大小不一,现在滴灌能精准供水,化肥用量减了20%,亩产却从2000公斤涨到了2800公斤。”基地负责人指着田垄里饱满的马铃薯,对团队充满感激。
在黄芪种植区,团队针对中药材“喜湿怕涝”的特性,创新出垄作滴灌与生态施肥模式,不仅节水30%,还解决了黄芪品质受化肥影响的问题。“现在我们的黄芪根粗、有效成分高,收购价每公斤涨了2块多。”种植户的笑容背后,是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力量。
科研者初心:把论文写在旱塬大地上
“定西的土地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我们就研究什么样的课题。”这是黄彩霞常挂在嘴边的话。多年来,团队成员的脚步遍布定西的山峁沟岔,春播时测墒情、夏灌时调参数、秋收时测产量,田间的每一张照片、每一组数据,都是他们与旱塬“较劲”的见证。
“做农业科研不能只在实验室里算数据,得亲眼看着作物在地里长,亲耳听农民说需求。”黄彩霞记得,最初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时,有农户担心影响出苗,团队便在田里划出“试验带”,一边是传统种植,一边是秸秆还田,用实打实的出苗率和产量,打消了农户的顾虑。
如今,团队仍在持续优化技术:针对极端天气,研发更灵活的节水灌溉方案;结合特色产业,探索中药材与粮食作物轮作的水肥管理模式。“只要定西的庄稼还需要‘解渴’,我们的研究就不会停。”黄彩霞的话语,道出了农业科研者的坚守与担当。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周桐(周桐)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97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