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筱丽
创作第一部反映上海工人新村题材的舞台剧《暖·光》,编剧管燕草构想和酝酿了五年之久。三万字不到的剧本,对她来说既难也不难——她从小生涯在工人新村,对这片土地上的点滴故事和温暖人情再熟悉不外;但要写好大时代下的新村变迁却不易,光是剧本修改就履历了一年。
上海是天下第一个工人新村降生的都会,以其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和红色文化是都会精神的主要组成部门。正值上海解放以后首批工人新村完工70周年之际,由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上海现代人剧社演出制作的《暖·光》日前在YOUNG剧场首演,以话剧谱写了一曲工人新村的歌谣。
将工人新村70年变迁“装”进舞台
上世纪50年月初的东风拂过大地,为表彰劳动模范与手艺主干,一批工人新村应运而生。《暖·光》讲述了张家三代人和师兄李家三代人在制作、扩建、刷新工人新村的历程中,从搬入、搬离到再度回归工人新村的故事。“在似水年华的人生窗棂上,工人新村犹如那一抹温柔的暖光,穿透时间的裂痕,照亮了岁月的台阶。”写到作品的创作缘起时,管燕草的笔触充满温情。
少年时代,管燕草从石库门里弄搬进控江新村,“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彼时石库门住民大多还过着生煤球炉、倒马桶的生涯,工人新村里则是煤气灶、抽水马桶一应俱全。《暖·光》开篇,第一代工人张阿根和妻子从苏北来到上海,搬进工人新村后止不住地兴奋,一直地拖地和擦玻璃,表达对新家的爱不释手。在管燕草看来,工人新村自带着一种差异于石库门和新式住宅的独占气质,由于职业、学历的相似靠山,住在这里的人们分享着更慎密的邻里之情。“谁家家里烧了佳肴,会端来一小份给人人尝尝。谁家没空,也会请托邻人接小孩时顺便把自己的孩子接上。”
游客穿汉服打卡 已成古村的日常
老榕树、古民居、祠堂、古井……秋日暖阳下,位于东莞市茶山镇的南社明清古村落每天都能吸引一批又一批来自周边城镇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打卡。始建于宋朝时期的南社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里各式古建筑保存完整,独具岭南古村风韵,在繁华喧闹的都市中守着一份静谧之美。
对于管燕草来说,将这份浓郁的情绪与回忆完工文字并不是第一次。此前,她就曾与父亲、著名工人作家管新生合著过三卷本长篇小说《工人》。然而,过往的履历并不所有适用于这次创作,话剧两小时左右的通例体量让她寻找起其他叙事入口,好将工人新村70年的变迁“装”进舞台中。
四个时空往返切换,展现温顺淳朴的质感
《暖·光》舞台场景还原了上世纪50年月第一批工人新村的情景,照理说,工人新村公用空间里天天都市发生大巨细小的故事,这无疑是剧本自然的素材。但在创作历程中,管燕草给自己提出要求,把时代感放在首位,不让作品显得过于市井化。《暖·光》中,父亲、儿子、孙子三代人皆以28岁风华正茂的容貌登场。上世纪50年月、上世纪80年月、新世纪、当下四个时空往返切换,见证着他们对工人新村欣喜、无奈、眷念各不相同的情绪,而时代的流转亦通过他们的人生一目了然。可以说,台上出现的那一段段故事和剧中人物的生涯、运气,也是上海都会生长的一段文脉。
作为曾在工人新村生涯足足42年的上海人,著名文艺谈论家毛时安以为《暖·光》是一部抒发人文关切、向共和国“致青春”的话剧作品,“这是一个若干被人们忽略而完全不应该被忽略的创作,真切地显示了中国大地独占的受益宽大的工人新村的生涯”。
《暖·光》落幕,孙子从外洋留学归国,介入了工人新村的刷新工程,并为爷爷购置了一套与昔时同样户型的屋子,让父辈在晚年找到熟悉的归属感。剧中的情景是现实中工人新村迭代的缩影,位于杨浦区的“长白一村”就已华美转身成为都会新地标“长白228街坊”,这处曾经上海首批完成的“两万户”工人新村继续肩负着为老国民所用的使命。
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陈思和在剧中看到了许多微波不惊、却很有深度的细节,譬如上世纪50年月单元分配住房、上世纪80年月娶亲无房、新世纪旧工房刷新等等,都成了时代的缩影,让上了年数的观众看后感应唏嘘,让年轻观众看后感动。不追求流量,也没有太多“燃点”,《暖·光》展现出了一份温顺淳朴的质感,它补上了都会影象拼图中不能或缺的一块,想讲述的正是普通生涯中的深沉况味。
[
责编:张晓荣
],
原创文章,作者:移动端APP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xmy.com/apph5/85419.html